第19部分(2 / 4)

不過,《十六國春秋》裡面“慕容評大不平”這話的可信度卻很高。慕容評接替慕容恪掌權,以太傅身份統管燕國朝政,大小事由他一把抓。悅綰查戶籍卻沒有透過他而去請示皇帝慕容暐,這不僅是對他不尊重,更重要的可能是悅綰顯然有意繞開他。那查出的二十多萬戶口中,有不少恐怕是涉及他慕容評涉及他親屬部下的:這肯定使慕容評火冒三丈,慕容評是“舉朝怨怒”的總代表,說他“大不平”極其準確。

慕容評認為,咱當官辦公務吃皇糧的老爺們打天下坐天下勞苦功高,本就是人上人,多撈多得,相當地合理,要不,咱何苦當官?誰叫你悅綰無事幹擾!

正因為這樣,悅綰單打獨鬥,帶病工作,沒有看到主政的慕容評有任何支援,悅綰死去也沒有見他有什麼特別表示。

這一切說明,慕容評他貪,他護貪,嫉恨反貪。對於貪,慕容評他心安理得。

主政者不倡廉卻護貪,不肯反貪,那還有什麼說的,滿朝就大貪小貪,無官不貪,貪得一塌糊塗。

史書上說燕國當時一切政務靠賄賂搞成,官員不是按才能推舉,群眾對政府切齒痛恨(政以賄成,官非才舉,群下切齒):這是貪的結果。

統一北國 二五

東晉十六國時期不會有衛星遙感,更沒有國際網路互聯,而且,慕容評有時還遮遮掩掩,努力維持燕國的大國風範,但是燕國境外的人還是很快知道了燕國貪汙成風,政治混亂。這並不是靠什麼“天眼通”“地眼通”超人手段,而是因為各國之間總有人員往來,政府部門還要派使者派間諜打探訊息。燕國的局面迅速招致了外部入侵。

首先動手的是東晉大將桓溫,他感到這是一個滅亡燕國的好機會。他要抓住這機會,大舉北伐。

他有個重要幕僚郗超,建議他或者迅速率兵直搗鄴城,或者屯兵黃河邊逐步安排好糧運軍需,等一切準備好再發起進攻。這兩種策略桓溫都沒有采用,因為他認為第一種策略雖說可能速勝,冒險性卻太大;第二種策略則給了燕軍太長的準備時間,對自己的進攻不利。他採用第三種策略,郗超所批評的“連軍北上”策略。也就是大軍向北推進,能走水路走水路,不能走水路走旱路,打算用強勢的兵力不斷攻擊取勝,迫使燕軍屈服。

這就出現了本書第二捲開頭所說的情況:晉軍連連勝利,燕軍節節失敗。慕容評無計可施,慕容暐哀哭祖靈。

“陛下,萬不得已,您提的到龍城去其實是一個可行方案。到那邊我們同樣可以過好。”身體已經發胖的慕容評小聲對傷心的慕容暐說。

“叔父,我也這麼想,只是很捨不得鄴城,也不知朝臣是不是同意……”慕容暐說,他的眼眶周圍還有淚痕。

“陛下請寬心,臣願領兵出戰,相信能擊敗桓溫。”慕容垂站在在亂紛紛湧進來安慰慕容暐的臣僚中說。

他的周圍投來了差異極大的各色眼光,有驚喜的,有懷疑的。慕容評的眼光則是反感。

“失敗了怎麼辦?”慕容評說。

“桓溫現在只是到了枋頭,離鄴城還遠。如果我失敗,再去龍城也不遲。”慕容垂回答。

這話堅定了慕容暐的心志。“那就按您說的做試試吧!”他點了下頭。

和慕容評一樣,慕容暐本不想用慕容垂,現在情況特殊,可說是病急亂投醫,他決定讓慕容垂以徵南大都督身份替下慕容臧,率領另一個主戰的人物慕容德等一共五萬人去抗擊桓溫。

慕容垂看出桓溫的進軍路線存在很大弊端。因為那“連軍北上”的做法戰線拖得很長,後勤補給困難,只要切斷糧道,晉軍就會喪失戰鬥力。同時,那進軍的方向偏向一邊,不是攻鄴城,而是佔枋頭,那是一種進展遲緩的進軍路線。慕容垂分析,桓溫的戰略意圖是不做強攻卻壓迫膽小的燕皇和慕容評逃跑或投降。

作出了這個分析,慕容垂便選派他的主要助手慕容德和其他幾位將領率重軍駐守石門(今河南滎陽縣北),阻止桓溫從這裡搞水運的可能,又派人火速切斷他現有的運糧陸路。

慕容垂的這一招立刻產生效力,晉軍戰鬥力快速降低。當桓溫讓一個名叫段思的燕國歸降者做嚮導攻擊前進時,遭遇了燕國勇將悉羅騰的堅決阻擊,晉軍嚮導段思被燕軍活捉。

桓溫派出後趙降將李述去巡撫舊地,悉羅騰又派人將李述斬殺了。

桓溫北伐之初,對手是慕容評和慕容暐,現在對手換成了慕容垂,形勢完全變了。糧道被切斷,幾次出擊失利,還聽說秦國已經派出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