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多士(東亞這塊土地上人口繁衍迅速,舊人過去,新人接著就上,古今都是如此)。為了進一步擴充套件統治區域,慕容皝打發接班人世子慕容俊與足智多謀的兒子慕容恪率軍攻滅扶餘國,俘虜了扶餘國王,達到了慕容皝統治時期燕國武功的巔峰。
就在慕容皝十分振奮的日子,他意外地收到了一封叫他很費神的諫書。
統一北國 十三
上諫書的是慕容皝部下記室參軍封裕,諫書裡沒有提及行兵作戰,重點談慕容皝土地政策和稅收政策的錯誤。
慕容皝憑藉武力不斷擴張佔領範圍,每佔一地,就要在當地劃出大片土地做苑囿,苑囿屬於國王(或可稱國家、官家)。慕容皝有一項政策,他將牛借給無牛貧民,讓貧民耕種苑囿的田地,收穫以後,官得十分之八,民得十分之二。如果有人自帶耕牛耕種苑囿田地,那耕種者可在收穫後得到十分之三,官方少得十分之一。這項政策始於他父親慕容廆,那時,中原遭遇戰亂的流民大批湧入燕地,只求能夠糊嘴度命。慕容廆用苑囿這樣的土地安置流民,可算給了流民活命的機會。
封裕很大膽,他的諫書對這項沿襲已久的政策提出了批評。封裕說:“古時候行什一之稅,官稅制度慣例是十分之一。到魏晉時期,不行仁政,借官田官牛耕種的人,繳稅也不過十分之六。自有牛耕官田的,官民平分收穫:人們還說那不是最好政策。現在燕國極大地拓展了土地,居民增加了十萬戶,無田無牛的居民約計十分之三四。您長期讓他們耕種苑囿田地,收繳他們十分之七八的收入。這些貧民豐年還難溫飽,災年必定挨餓受凍。他們怎麼能安居樂業?國家怎麼能安定太平?”
慕容皝向來以為父親慕容廆傳下的政策都是德政,根本沒想過會有問題。但他是聰明人,君以黎民為國,黎民以食為命,這說法他至少在理論上能接受。封裕的分析有理有據,對比鮮明,慕容皝讀到這裡,不免吃了一驚:“我還以為自己功蓋前王呢,原來還存在這樣的大弊端大缺失?”他繼續往下看。
“您應該迅速取消一切苑囿,把土地、耕牛分給貧民。降低稅率,讓居民增收。您放心,在大燕境內,人民是您的,耕牛是您的,以您的人民用您的耕牛,牛和人都是您的,不會跑了去。
“您還要裁汰各類官員,減少靠別人養活的人。這樣,大燕國力會更強,您會更受人擁戴……”
慕容皝看出這是一些好主張,他給封裕的諫書作了批示:
讀到封記室的上書,感覺所說情況的確讓人擔心害怕。現在我決定取消苑囿,將土地耕牛分下去,交無田地的貧民使用,按魏晉時期的制度實施稅率。
慕容皝這個決定顯然正確,當時住在燕地的百姓多少受到了實惠,一定感念王恩。不過,他沒有批准裁汰官員的意見。他說:
現在戰亂很多,各方面都要用人,功勳舊臣滿朝,不能輕易說裁減,
等國家平定以後再做商量。
什麼時候國家平定?商量的結果會怎樣?誰也不知道。所以,慕容皝在這裡開出的是一張無效支票。燕國的官員們繼續身處要津,做他們想做的,撈他們想撈的,完全不必考慮封裕這類人的議論。
這一來,慕容皝耳邊聽到的全是頌聲。官喊“燕王千歲!千千歲!”民也喊“燕王千歲!千千歲!”因為按照慕容皝對封裕上書的批示,官民都得到了一些好處。慕容皝自己更其心安理得,他這時候的燕王已經不再是自稱的,東晉朝廷已經正式封他為燕王。
在一片頌聲中,慕容皝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祭祀大典——祭龍大典。
這事發生在東晉永和二年(慕容皝十二年),亦即慕容皝正式受封燕王的那年。史書上這樣記載:“夏四月,黑龍一、白龍一,見於龍山。皝親率群僚觀之,去龍二百餘步,祭之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
這到底是回什麼事?慕容皝他們真看到了龍嗎?按史書記載,他們看到了。但史書上關於龍的記載不少,沒聽說誰用太牢去祭祀。太牢之祭是古代最高規格的祭祀,皇帝祭祀天地、宗廟才用這種規格。龍是什麼,它不是天地,慕容皝也沒法肯定兩條龍就是自己的祖先。而且,在場那些人眼見的是不是山上黑白兩道長條形雲霧舒捲飄飛呢?我們都沒有親歷現場,只能存疑。不管具體情況怎樣,慕容皝用太牢祭龍多少有些像做戲。
慕容皝當時卻做得很認真,不是一般裝裝樣子。祭龍以後,他還鄭重其事在燕國全境實行大赦,將他新修的宮殿稱為和龍宮,並在龍山修建了一座龍翔佛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