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從國際貿易金融服務中獲得了鉅額的利潤。透過向某個市場進行傾銷,英國的公司能夠應對任何的國際競爭。英國的世界霸權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因此,難怪英國議會在金融部門和航運利益集團的壓力下透過了一項支援“絕對自由貿易”的決議。早在幾十年前,亞當?斯密就倡導過“絕對自由貿易”的思想。②
在《國富論》這本經典著作中,亞當?斯密宣稱:“在創造更多數量的經濟財富時,自由貿易是比進口保護更好的手段。”對亞當?斯密來說,貿易保護主義將會造成國內產業的壟斷,並且導致管理不善、消費品價格提高、忽視創新和對技術變革的反應緩慢。亞當?斯密宣佈,追求私利的工人將會成為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手段。③他認為“貿易的好處並不在於出售出口產品,而在於能夠購買進口商品”。③
然而,當時並非所有的經濟學家和決策者都贊同亞當?斯密的思想。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拒絕了英國的“自由貿易”理論。他堅持認為美國應該建立自己的工業,並且拒絕用美國的農產品來交換英國的製造產品。因此,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美國運用很高的關稅壁壘來保護本國的工業,使之免遭英國等更發達國家的惡性競爭。美國國會透過了多項法案,對許多進口商品徵收50%的關稅。因此,美國的富有是建立在貿易保護主義之上的。④。 最好的txt下載網
自由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亞當?斯密對弗里德里希?李斯特(2)
不幸的是,在這種自由貿易體系下,英國經濟出現了一段時期的大蕭條。這是1857年倫敦銀行業恐慌的直接後果。當時,外國人買光了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為了確保英國繼續成為世界最強大的金融中心,英格蘭銀行的董事會決定提高貼現率,吸引黃金回流到英國。然而,高利率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它傷害了英國的農業和工業。結果,英國出現了長期的大蕭條,持續了將近25年。在這一時期,英國出現了普遍的失業、破產和通貨緊縮——許多商品的價格下跌了將近50%。①
在自由貿易的旗幟下,由於倫敦的金融和國際貿易利益集團控制了決策,英國忽視了對本國工業和農業的投資,在應對技術變革的研發領域尤其如此。②在《百年戰爭》一書中,威廉?恩達爾寫道:“這是英國曆史上的轉折點,由於廢除《穀物法》而肇始於大約30年前的‘自由貿易’決定了英國工業技術衰落的命運,結果金融成為大英帝國最重要的事務。到19世紀80年代,英國輕鬆地領導世界工業國家的時代顯然已經結束了。”①因此,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理論大廈——大英帝國的基礎——正在分崩離析。這並不令人感到奇怪,因為這種“自由貿易”體系的基礎是對英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剝削。這種絕對自由貿易的經濟模式失去了它的魅力,尤其在歐洲大陸更是如此。
正是因為按照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民族保護主義學說所制定的經濟政策,德國才出現了歷史上最快的工業發展,崛起成為一個大國。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國的政府和政治教授,1825年移居美國,並且從那時起到1832年一直居住在美國。在客居美國的時候,他對漢密爾頓的經濟政策瞭解並印象深刻。這就是他寫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的促因。在回到德國後,李斯特在德國實施了美國的制度。他成為自由貿易最激烈的反對者,並且他的著作成為“如何反對英國帝國世界‘自由貿易’掠奪體制罪惡的手冊”。②
按照李斯特的觀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從未討論過國民經濟問題,反而提出了一個世界共和國的空想觀點”。①李斯特認為英國實際上從未實踐過“自由貿易”,並且對英國的貿易實踐作出瞭如下評論:
英國並不願意為了在亞洲建立殖民地而使自己在工業方面屈從於亞洲。它所要爭取的是商業優勢;它的看法是,當兩個國家彼此之間有著自由貿易關係時,售出製成品的一方所佔的是優勢,而只能供應農產品的那一方是居於劣勢地位的。它對北美洲殖民地所執行的就是這個原則,它甚至不許那些殖民地造一隻馬蹄釘,更不許把那裡所造的產品輸入英國。①
李斯特重申“自由貿易”不過是英國用來維護其世界霸權的手段,並且明確強調主權和民族性是一個健康經濟的關鍵:
個人主要依靠國家並在國家範圍內獲得文化、生產力、安全和繁榮,同樣地,人類的文明只有依靠各個國家的文明和發展才能設想,才有可能。①
英國會把關稅當作保護和培育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