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重申,一個擁有核武器的中國“將來會嚴重威脅人類、自由世界和世界的自由”,中國人民“會時刻準備好犧牲數億中國人的生命,來實施侵略和軍事政策”,“中國人將把人類生命視為‘廉價品’”。①中國從1964年開始擁有核武器,其在以後的行為已經證明肯尼迪的言論極具偏見,並且大錯特錯。
肯尼迪政府的美國軍備控制與裁軍署署長威廉?C。福斯特(William )認為,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它可以起到分裂中蘇關係的作用”。①對肯尼迪總統來說,問題在於中國領導人明確指出,中國不會簽署或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因為它會使中國的國防處於不利地位。他們曾經遭受過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核訛詐。對肯尼迪政府來說,唯一的希望是蘇聯和其他國家對北京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
莫斯科和北京關係的裂痕,使蘇聯無法在勸說中國停止核計劃中起到任何作用。6月24日,在西德波恩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肯尼迪總統回答了一位記者關於中國的提問。他在回答中暗示,在決定實施核計劃的過程中,中國領導人很可能引來報復,即潛在的威脅。北京對此則譴責說,肯尼迪的策略是“在向蘇聯示好,反對中國,破壞中蘇關係”,而莫斯科則已經陷入了華盛頓的圈套。①
肯尼迪很清楚,由於中國經濟的自力更生和獨立發展,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無法對中國施加任何壓力,迫使中國人放棄他們的核計劃。任何經濟制裁對中國都無濟於事。無論如何,美國對中國進行了超過15年的經濟制裁,而中國卻沒有屈服。
1963年7月20日,美國、蘇聯和英國最終簽署了《有限核禁試條約》,但北京卻譴責這個條約,並發表了毛澤東的一項宣告,號召全世界人民共同反對核威脅。“中國譴責:《有限核禁試條約》是一個騙局,其目的是維護美國的核優勢,阻止中國擁有核能力。”①時任美國駐莫斯科的大使稱:“在這年春天,莫斯科和北京之間未經宣佈的戰爭實際上已經爆發。這就是蘇聯接受不平等的《有限核禁試條約》的原因。這個條約在過去任何時候都是不可能出現的。”①
當中國馬上就要成功研製出原子彈的時候,美國政府希望與赫魯曉夫對中國進行聯合軍事行動。然而,赫魯曉夫拒絕了,因為他害怕失去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信譽。在這一點上,中國已經譴責他與美帝國主義相勾結了。不管怎樣,華盛頓都對這個條約感到滿意,因為它使中蘇關係進一步破裂,同時也給美國創造了許多對付中國的有利機會。美國空軍參謀長柯蒂斯?李梅(Curtis Le May)將軍指出,它確實能夠分裂中國和蘇聯。參謀長聯席會主席厄爾?G。惠勒(Earle )上將看得更為長遠,他說:“儘可能地分化你的敵人或者促成他們之間可能出現的任何裂痕始終是一個正確的軍事原則。”①
正如美國所願,《有限核禁試條約》加深了中國和蘇聯之間的裂痕。但是,由於擔心這兩個社會主義大國會再次聯合起來,美國不願意獨自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1964年10月16日,中國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試驗,與此同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也被免除了蘇共領導人的職務。儘管肯尼迪政府和約翰遜政府成功地進一步分裂了中國和蘇聯,但是它們無法再對中國發動軍事行動。如果它們成功了的話,那麼世界就會遭受一場真正的核武器大屠殺。令整個世界感到幸運的是,肯尼迪總統無法實現他的願望,否則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所遭受的災難將比他決定美國參加越南戰爭的災難更為嚴重。
無獨有偶,1965年,由小威廉?巴克利(William )主編的保守派雜誌《國家評論》公開呼籲摧毀中國的核設施,以便保護美國和亞洲,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①巧的是,40年後,華盛頓著名的新保守派思想家大衛?弗拉姆(D*id Frum)和理查德?珀爾(Richard Perle)又建議先發制人,攻擊朝鮮的核設施,並對其進行海上和空中封鎖。①
在中國引爆第一顆原子彈四十多年後,中美關係早已恢復正常化,不再面臨充滿敵意的對抗。歷史總是不斷重複自身,並且“那些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人註定要重複它”。人們只是希望,中國、美國和朝鮮都能夠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並從中獲益。
美國軍國主義的政治經濟(1)
德雷克大學經濟學教授侯賽因…扎德(Hossein…zadeh)認為,海外軍國主義在過去給美國國內精英和工人階級帶來了鉅額的紅利。透過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