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聞機構——塔斯通訊社的會見,明確表示新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談判和其他議程,如蘇聯向中國貸款問題、貿易問題和中蘇貿易協定等,是他此次蘇聯之行的首要任務。①②
1950年1月19日,周恩來抵達莫斯科,中蘇兩國會談正式開始。斯大林仍然不願放棄蘇聯二戰後在中國的任何既得利益,甚至還要求獲得中國的“治外法權”。所謂“治外法權”,是指任何在中國犯罪的蘇聯公民,都不能在中國的法院接受審判,而應該移交給蘇聯領事官員處理。這種沙文主義和帝國主義態度引起了毛澤東及其同仁的極大憤慨,而且這也不符合中蘇兩國在未來幾十年間的穩定和友好關係。①
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兩國政府於2月14日在莫斯科正式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斯大林和毛澤東出席了簽字儀式。該條約規定,如果受到第三國的侵略,雙方要互相提供援助。其他的規定還包括蘇聯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和讓步。表面上看,中文版條約將中蘇兩國形容為唇齒相依的關係,但是中國“對這個持續良久的談判結果並不十分滿意。蘇聯提供的援助非常吝嗇,而且還要求得到豐厚的回報”。①
不出所料,華盛頓對這個中蘇條約十分不滿和痛恨。3月15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稱《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帝國主義控制的不祥之兆”。②他認為,蘇聯的援助難以滿足中國的需要,*領導人正在用其所謂“貪婪的新朋友”代替他們的“老朋友”。②然而,艾奇遜此番盛氣凌人的言論卻激怒了英國。英國人認為這會使中國更靠近蘇聯。②
令美國人感到沮喪的是,朝鮮戰爭的爆發使中國與蘇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在朝鮮戰爭期間,中國政府嚴厲警告美國軍隊不得越過三八線,並向中國邊界靠近。然而,由於杜魯門總統無視中國的警告,中國參加了朝鮮戰爭。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蘇聯將在戰爭中為中國提供一定的空中支援、武器和其他裝備。
1953年9月30日,朝鮮戰爭在僵持中正式結束。這場戰爭提高了中國在蘇聯面前的地位,也迫使美國承認中國是“一個強大的獨立國家”。中國確實得到了蘇聯的支援。“這些援助儘管十分重要,但並不具有決定意義,所以北京可以名正言順地宣佈,成功地保衛了北朝鮮和中國邊境,幾乎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勝利。”②在朝鮮戰爭之後,中蘇關係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外交黃金時期。
中蘇爭端(2)
1954年9月29日,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率團訪問北京,並於10月12日發表聯合公報。聯合公報宣佈,蘇聯在華的全部利益與特權都將歸還給中國,同時廢除恥辱的治外法權。①蘇聯還大大增加了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包括協助建立156家工廠和提供數億盧布的長期貸款。①
在慶祝這次會談取得全面成功的時候,毛澤東問赫魯曉夫蘇聯能否幫助中國研製核武器。這使赫魯曉夫驚訝不已。赫魯曉夫勉強地告訴毛澤東,研製核武器的花費太大,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是承擔不起的。他認為,中國應該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不斷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他還指出,當時中國的電力水平還無法滿足研製核武器的需要。當然,蘇聯願意為中國培養核技術方面的科學家。②毛澤東對蘇聯分享核技術的態度感到失望。由於長期遭受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核威脅與訛詐,中國決定自己研製核武器。②
在中蘇同盟的性質、戰略防禦和共同利益方面,毛澤東與赫魯曉夫存在著明顯的分歧。這些分歧最終導致了隨後的衝突。在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做了否定斯大林的秘密報告。這一事件推動了中蘇之間的衝突。迄今為止,蘇聯人民和全世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斯大林是一位絕對可靠的偉大領袖。由於事先沒有預見,中國領導人對這個報告感到震驚。他們認為,赫魯曉夫當時似乎要拋棄斯大林的遺產,轉而執行新的路線。在外交政策方面,赫魯曉夫接受了關於通向社會主義的不同道路的可能性,並提倡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對赫魯曉夫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核武器時代避免戰爭。因此,蘇聯“願意減少反帝國主義的鬥爭,以努力與美國達成一致”。②
對於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所作的特別報告,中國領導人反應平淡。一方面,他們祝賀莫斯科否定了對斯大林的極端個人崇拜;另一方面,他們也反對赫魯曉夫關於通向社會主義的不同道路的論斷。在毛澤東看來,赫魯曉夫拋棄了革命的*主義,代之以修正主義。①3月19日,毛澤東召開會議,討論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和中蘇關係問題。會上的發言者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