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美國批判 作者:津鴻一瞥

了斯大林對華的錯誤政策,認為蘇聯共產黨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②

幾天以後,毛澤東又召開了一次高層會議。此次會議對蘇聯的批評更加強烈。與會者指出了蘇聯錯誤的農業和工業政策。中國外交官譴責了蘇聯對亞非人民的沙文主義和傲慢態度。毛澤東提出了他與斯大林的問題,並認為赫魯曉夫對斯大林政策的批評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毛澤東說,每個國家都不能盲目跟從蘇聯的發展模式,而應該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政策。①

蘇共二十大將斯大林的錯誤公之於眾,隨後匈牙利革命爆發。這些事件促使毛澤東去努力尋找一條與蘇聯不同的發展途徑。“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就是毛澤東同時發展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嘗試。赫魯曉夫公開向美國參議員胡伯特?漢弗萊表達了對中國國內經濟政策變化的批評,從而引起了中國的不滿。因此,1955年夏,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對一位美國編輯表示,中蘇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裂痕正在加深,並且美國在這場論戰中將會站在蘇聯領導人一邊。②

為了離間中蘇兩國,牢記上述言論的艾森豪威爾總統向赫魯曉夫發出邀請,擬於1959年9月26~27日在戴維營召開一次歷史性會議。為了取悅美國人,蘇共中央委員會通知中國,蘇聯將停止與中國的核合作。在蘇聯領導人到達之前,艾森豪威爾總統的顧問亨利?*告訴這位總統,赫魯曉夫“非常希望討論中國問題,因為他擔心中國人”。①

中蘇爭端(3)

赫魯曉夫在戴維營會議上有意避而不談中國,但在會議結束之時,卻主動提出了中國問題。赫魯曉夫向艾森豪威爾保證,關於被監禁在中國的美國人的問題,他將與中國領導人進行會談。在戴維營會議結束兩天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週年,赫魯曉夫及其隨行人員於1959年9月30日抵達北京。在慶祝宴會上,赫魯曉夫發表了言辭激烈的演講,抨擊中國的臺灣政策。他指責“中國就像公雞渴望鬥架一樣,十分希望戰爭”。赫魯曉夫還將中蘇關係的惡化完全歸咎於中國。最令中國領導人惱怒的是,針對臺灣問題,赫魯曉夫提出了*的解決辦法。在接下來的會晤中,中國領導人逐一反駁了赫魯曉夫的觀點。赫魯曉夫十分惱火,在氣憤中離開了中國。①②

20世紀60年代,中蘇兩國的分歧不斷擴大。美國政府對這一點看得非常清楚。中國堅持認為,赫魯曉夫對美國採取的“緩和”戰略將會危害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全世界的革命運動。在6月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共產黨代表大會上,中蘇之間的爭論達到了頂峰。當中國挑戰蘇聯作為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地位時,赫魯曉夫藉機譴責中國的觀點是“武斷而具有煽動性的”。④

在報復中國的過程中,赫魯曉夫下令終止同中國的一切協議。蘇聯專家和技術人員將全部工廠藍圖帶回國內,留下了僅僅完成一半的工業專案。然而,中國領導人拒絕做出讓步,甚至在赫魯曉夫下臺以後,所謂的“中蘇爭端”和中蘇關係的惡化狀態還在持續。①

在經過長期的戰爭後,中國的確從蘇聯的經濟援助中獲益匪淺。但是,中國“也發現了蘇聯的吝嗇與自私。莫斯科要求北京補償它在朝鮮戰爭中提供的援助;相反,北京給北朝鮮的援助卻是無償的。許多直接接觸蘇聯人的中國人都記得他們的傲慢態度”。①赫魯曉夫是蘇聯沙文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典型代表,十分輕視中國人。赫魯曉夫在他的*中“鄙視中國和亞洲的發展道路,並懷疑他狡猾的中國同志們”。①

在西方,“中蘇爭端”被視為赫魯曉夫的反斯大林主義和斯大林主義之間的鬥爭,而毛澤東則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鐵桿的斯大林主義派的代表。然而,英國研究中國問題的著名專家傑克?格雷認為,毛澤東是斯大林的反對者。格雷研究中國問題的時間比其他任何英國學者都長。在格雷看來,毛澤東認為斯大林的農業政策是一個使農民日益貧困的制度,是“竭澤而漁”。②

斯大林時期不可能發生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因為斯大林聲稱社會主義社會禁止發生衝突。而毛澤東是群眾運動的主導者,“一直堅信唯有鬥爭才能創造進步”。在毛澤東看來,斯大林一味強調國家利益,忽視了集體和個人的利益,而蘇聯建立的軍工聯合體就是證明。此外,斯大林還“不懂得如何使短期利益為長期利益服務”。②

“中蘇爭端”始於赫魯曉夫對斯大林主義的批判,隨後其強度與範圍逐漸增加,最終捲入了中蘇兩黨和兩國之間的關係。與此同時,大躍進、1958年第二次臺海危機、古巴導彈危機和中印領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