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以證明《紅樓夢》的作者確實是“這一個”而非“另一個”。否則,封建社會中破家的紈絝子弟多矣,怎麼能說只有洪昇才是《紅樓夢》的初創者?讀了土默熱先生的《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新證》、《〈紅樓夢〉詩詞的離愁情結》、《〈紅樓夢〉故事原型考》、《〈紅樓夢〉創作的時間、地點、作者推論》、《洪昇創作〈紅樓夢〉始末》等論文後,我們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塊“石頭”,決無是其他人的可能,只能是遭逢苦難後逃到盤山逃禪的洪昇!
據土默熱先生考證,康熙二十九年春,洪昇因“聚演《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遭遇了“斥革下獄”之難後,滿腔悲憤,萬念俱灰,騎著一頭毛驢來到京東一百四十里的盤山,去投奔自己的老朋友——盤山青溝禪院的智樸和尚,傾訴委屈,並透過“逃禪”去尋求心理解脫。盤山的智樸和尚著有《盤山志》,根據這本志書的記載,這裡就是“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
盤山有“盤古寺”(被乾隆皇帝誤寫為“盤谷寺”)相傳是盤古開天闢地的“大荒山”;盤山還有“女媧廟”,相傳是“媧皇”煉五色石“補天”的地方,山中著名的“搖動石”,傳說就是“媧皇”煉後未用的一塊。盤山有個砂嶺,在明代大文人曹能始的遊記中,砂嶺地勢險峻,而洪昇到此發現,砂嶺乃入山坦途,遂向僧眾發問,僧人告之:砂嶺原來確實險峻,是後來僧眾感到入山不便,聚眾鑿平,闢為坦途的。洪昇遂把砂嶺稱為“無稽”的懸崖。至於青埂峰,說來更是離奇,就是洪昇所投奔的盤山“青溝寺”的諧音。何以寺廟稱為“峰”呢?原來另有極為可信的過硬理由。康熙皇帝曾到盤山遊歷,在青溝寺談禪吟詩,心情大為高興,御筆親書“戶外一峰”四字,賜給青溝和尚。從此文人雅士都稱青溝寺為“青溝峰”。
盤山後來不太有名了,但在乾隆朝以前,盤山是天下“四大名山”之一,盤山的掌故文人學子都耳熟能詳。後來隨著盤山地位的衰落,這些掌故逐漸湮沒無聞了。但《盤山志》有詳細記載,清初文人的文章中也多有記載。《紅樓夢》中使用這些掌故,進一步證實了《紅樓夢》的初創者,就是到盤山逃禪的洪昇。土默熱先生推斷,洪昇在盤山“逃禪”期間,坐在搖動石下撫今追昔,正是產生《紅樓夢》創作衝動的最佳時間地點。以“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那塊“媧皇”煉而未用於“補天”的“五彩石”自況,也正是洪昇被“革去功名”後必然產生的心理反應。《紅樓夢》“開卷第一回”就寫石頭的故事,並說“試譴愚衷”的時間是“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寫作時正處在“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際”,充分證明了小說創作的醞釀之初,是在康熙二十九年的盤山。
土默熱先生對《紅樓夢》書中的詩詞經過精心解讀,發現其中有明顯的“離愁”情結,其中以黛玉詩最為濃郁,經常出現“雁斷”、“蜇鳴”、“砧聲”、“秋聲”、“遊子”、“離人”等古詩中描寫“離愁”的常用典故。其他如湘雲、探春、寶釵乃至寶玉的詩,也不時有“離愁別緒”表現出來,流露一些思親思鄉的情緒。黛玉父母雙亡,少小離家,“湘江舊跡已模糊”,也無親可思。其他女兒和寶玉,就更談不上有什麼理由抒發“離愁別緒”了。
土默熱紅學體系指要(5)
曹雪芹完全沒有在書中流露“離愁”的理由,他自小離開南京,南京也談不上是他的“鄉”,所以無由產生鄉愁;曹雪芹未聞有同父母長期離別的經歷,所以更無由產生“思親”之愁。其實這種“離愁”正是作者洪昇的真實情緒流露。洪昇因“天倫之變”被迫離鄉離家,在燕京漂泊二十多年,期間自己和家庭都多災多難,思親思鄉的“離愁別緒”,無時無刻不縈繞他的心頭。洪昇存世的大量詩作,其中以描寫離愁的詩數量最多,也最真摯感人。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醞釀創作《紅樓夢》期間,應該是洪昇一生“離愁”最濃烈的時間,下山後洪昇就舉家南返了。因此,《紅樓夢》詩詞表現出與作品中人物不協調的“離愁”,就毫不奇怪了。
六、“空空道人(情僧)”、“東魯孔梅溪”、“吳
玉峰”訪真
解決了“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及其山下的“石頭”之後,仍必須相應解決《紅樓夢》中提及的為小說“抄錄問世”的“空空道人”和為該書題名《風月寶鑑》的“東魯孔梅溪”。在這個紅學不解之謎方面,更見土默熱先生的考證功力之深。先生的論文《“空空道人”考證》、《“東魯孔梅溪”、“吳玉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