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及出版圖書;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法醫鬼仙

作者:苦海鬼涯

關於陰曹地府的一些資料

更新時間2012…8…17 19:09:59 字數:4021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國人對傳統文化繼承得不是很多,我在寫這本小說前,也同樣迷迷糊糊,不清不楚,就查了一些資料,現在整理出來給大大們隨便看看。

首先是關於城隍。

1,城隍的由來:

城隍(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或城隍尊神),其前身為水庸神,兼管陰陽的神祇,也是中國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城隍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之職。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城隍的崇拜盛行於大中華地區、越南、朝鮮半島,也見於其他地區的華人、越人、朝鮮人聚居地。

城隍的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最早記載城隍的是《周易》:“城復於隍,勿用師”。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正如《鳳山縣誌?祀典志》所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定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的八位大神之一,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就是祭祀城隍的開端。但此時的八蜡,只有天子才有權祭祀,就像九鼎一樣,屬於人間最高權力的象徵,與後世百姓可以參與拜祭的城隍信仰不同。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傑為城隍,其中有霍光與紀信等。

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為正史最早的明確記載。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唐代城隍信仰大盛,各地廣為建廟,並已出現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的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其中最早的是張說所寫於開元五年(717年)的《祭城隍文》。

到了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係。而這時的城隍神也開始世俗、人格化,有些信徒開始將一些歷史名人尊奉為城隍。

其後元朝,除在燕京汗八里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聖王”。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對城隍特別崇敬,曾親詔劉三吾:“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福禍之,俾幽明舉,不能倖免。”明太祖更冊封京師、府、州、縣四級城隍,各級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飾,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

明太祖曾下令各級官員赴任時,必須向城隍宣誓就職。

城隍有階級之分,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金陵城隍為“福明靈王”,汴、濠、鳩、和、滁等州朱元璋“龍興之地”城隍亦封為正一品王爵。

其餘城隍各賜爵位:府城隍為“二品威靈公”、州城隍為“三品靈祐侯”;縣城隍為“四品顯祐伯”。

不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僅稱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

及至清代,城隍祭祀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

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2,城隍等級:

依明朝官方“城隍階級封號”的說法,共有

京師城隍(王爵,福明靈王)

都城隍(公爵,明靈公):掌管省

府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府

州城隍(侯爵,靈佑侯):掌管州

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境主:若無城池的街道、行政區欲奉祀守護本地的神祇,則不稱城隍,改稱“境主尊神”。

關於境主的解釋,換成現代環境大致意思是:若是沒有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