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的鄉鎮等行政區域,想要奉祀本地神祗,就不叫城隍,而叫“境主尊神”。也就是說,相當於我國公務員體系的最基層:鄉和街道。所以,本書早期,我才搞笑地讓豬腳自稱鄉長,當初只是想調侃一句。
3,城隍部屬:
城隍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
還有甘柳將軍、範謝將軍、牛馬將軍、日夜遊神、枷鎖將軍等。
其中城隍的僚佐為各司,而各司依各廟配置,並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說,且各司名號,也不盡相同,如頭城城隍廟則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司。唯大抵以陰陽司為諸司之首。陰陽司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後,方陳報於城隍。
三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
七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獎善司、罰惡司、增祿司、注壽司。
八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獎善司、罰惡司、財神司、注壽司、功過司。
廿四司(版本一):陰陽司、速報司、良願司、查過司、文書司、地獄司、功曹司、掌案司、檢簿司、驅疫司、學政司、典籍司、罰惡司、注福司、注壽司、督糧司、巡政司、感應司、保安司、儀禮司、稽查司、賞善司、提刑司、考功司。
廿四司(版本二):陰陽司、速報司、功曹司、功過司、注福司、瘟疫司、感應司、罰惡司、功考司、記功司、事到司、監獄司、巡察司、賞法司、刑法司、察過司、見錄司、來錄司、警報司、賞善司、庫官司、改原司、保健司、人丁司。
廿四司(版本三):陰陽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勳司、考功司、戶部司、度支司、金部司、倉部司、禮部司、祀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門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此組廿四司,為採用朝廷六部廿四司而來。
廿四司(版本四):陰陽司、任免司、感應司、差捕司、訊問司、府庫司、科甲司、農嗇司、匠工司、商賈司、錢銀司、幽冥司、糾察司、婚娶司、子孫司、醫藥司、壽命司、功過司、曲直司、監獄司、兵戎司、運途司、文書司、土地司、江海司。此組廿四司,司名皆為對偶,相當駢儷,文藝程度較高;且各司之職稱,皆為民眾所求而設定。
在本書中,我給縣城隍設定的是三司,最少的。於是屬官就有:文、武判官、三司大神。共五位。
另外還有甘柳將軍、範謝將軍、牛馬將軍、日夜遊神、枷鎖將軍等,原本是和文武判官,三司大神平級的武官。因為劇情需要,將他們設定為受陽間重文輕武影響,官改吏,降了一級。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牛、馬將軍,也就是俗稱的牛頭馬面。關於牛頭馬面的形象,更多傾向於獸頭人身。但有些廟宇中的牛頭馬面塑像,造型卻是人臉,只在帽子上畫了牛頭、馬頭。(臺灣新竹城隍廟的牛頭馬面就是這樣。)
這裡因為劇情的關係,我將牛馬將軍設定成獸頭人身,但具體什麼時候出現,現在不能說,劇透太多就不好玩了。
另外,除了縣城隍的三司外,我給各級城隍下屬的設定如下:
州城隍廟:十二司。計有十二司大神,七縣巡檢,五運通判,共二十四位屬官。
府城隍廟:二十四司。(其他屬官還沒想好,嘿嘿。)
都城隍廟:四十八司。
京師城隍:一百司。
4,城隍職權:
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一個神的官職,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為省級行政區所奉祀,相當於陰間的巡撫。府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知府,縣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縣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抵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黃六鴻《福惠全書》寫道,新縣官蒞境:“於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廟齋宿”以便在夢中請教境內是否有懸而未決的冤案。
基本上城隍啥都管,比如:守護城池、國家,管理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等等。
幾乎所有人、事、物,都由城隍爺一手掌管,宛如是冥間的行政長官。而城隍爺的燮理陰陽、公正無私與善惡分明,往往也成了人們遇到在陽世間無法順利解決的難題時,所求助的物件。
在司法事務方面,城隍爺經常巡視陰陽兩界,以舉發惡事或加以陰罰。城隍爺所施的陰罰,足以讓惡人罹患疾病,或陷入貧困,甚至能奪取生命。也因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