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處,一是可以享用後宮佳麗若干,二是可以隨意封誰的官,罷誰的職。
於是,哲宗封蔡京為戶部尚書,蔡卞為禮部侍郎,蔡懋為開封府尹代理。當然,蔡京的兒子蔡翛由於職位不到,難以平步青雲,是沾不了此次“青菜”光的。不過蔡京既然成了六部重臣,不久便給四兒子找了個事幹,讓蔡翛步蔡絛之後進了禁軍隊裡。章惇一次“喜鵲解夢,成就了蔡氏數人,朝中甚至有人誤認為蔡懋與蔡京也有什麼關係,其實,兩蔡非一蔡,並無血緣。蔡京是從開封府尹位上提起來的,京都出了什麼事,皇帝居然習慣問蔡京,而不理蔡懋,這讓蔡懋心中十分惱怒。
再說大殿之上,“幾顆青菜”該封的封了,哲宗又問:“諸位愛卿,誰還有事奏?”
章惇說:“萬歲,微臣以為新法推行還有諸多細節要考慮。”
哲宗說:“那各部就討論一下吧。”
於是,大殿之上議論紛紛,許久,各部尚書、侍郎沒有統一口徑。哲宗不耐煩了,他擔心劉婕妤在後宮等急,便給李憲遞了個眼神。李憲扯著嗓子喊:“各位大人,這新法的事到底要商量到什麼時候?可不能累壞了萬歲爺的龍體啊。”章惇忙說:“萬歲,曾大人位高權重,可聽聽他的意見。”
哲宗說:“曾愛卿,你有什麼意見?”
曾布暗罵章惇,瞥見蔡京正面帶微笑,沉浸在升官的喜悅中,便說:“萬歲可聽聽戶部蔡大人的意見,蔡大人是喜鵲送給萬歲的重臣,自應有良策。”
哲宗道:“蔡愛卿,你有何高見?”
蔡京早就看出哲宗坐不住了,於是說:“以微臣之見,可按熙寧之初變法,照例行之。”
哲宗大笑,說:“就以蔡愛卿之意,傳旨下去,凡熙寧新法,一概執行,朝廷不再另行新法。”
熙寧是宋神宗趙頊的年號,元年自1068年起,至1077年為末年,共計10年。以王安石在此期間變法而聞名,稱“熙寧變法”。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問王安石:“當今治國之道,當以何為先?”王安石道:“以擇術為始。”
早在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王安石就寫過一篇《言事書》,洋洋灑灑,足有萬言,陳述新法思路。王安石當了十幾年地方官,對當時大宋的財力、軍力、風俗等等,都有所瞭解,因此,憂國憂民的王安石便慷慨進書,希望能夠挑起變法的重擔,改變宋國內憂外患、貧瘠衰落的現狀。只可惜,當時,仁宗皇帝對王安石的新法並不重視。幾年後,仁宗駕崩,英宗繼位。英宗也非一個英明的皇帝,只在位四年便追隨仁宗而去了。
宋神宗登基後,開始重用王安石,先是讓其知江寧,熙寧元年四月,將其調回京城,任翰林學士、侍講。侍講就是給皇帝講經讀史的官員,一般由才學出眾者擔任。當然,除了皇帝,太子也有侍講官。
與前兩代皇帝不同,宋神宗比較開明,而且素有抱負。宋神宗常與王安石談論歷代王朝,非常崇拜唐太宗李世民,希望將“熙寧”變成“貞觀”。
一天,宋神宗問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設,以何為先?”王安石答:“變風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風俗,在長君子,消小人,以禮義廉恥由君子出故也……”
兩人一問一答,無非是治國最首要的是什麼。王安石告訴宋神宗,治國最首要的是改變陳規,建立新的治理方法。
宋神宗本身便是個有銳意進取心的人,所以,聽了王安石的話非常興奮,便問:“卿以為唐太宗如何?”
王安石道:“萬歲,要做一朝明君,又怎麼能只期‘貞觀’之功呢,何不直追堯舜,成就一代聖君。”
宋神宗大喜,但隨之又有些憂慮,道:“卿以為,朕之江山,能達堯、舜之清明乎?”
“萬歲,有所為如壘臺,則功績自來,有不為如去壘,則功績自去。”
“哦,怎麼講?”
“萬歲若一心為之,再高的峰臺,也會一級級壘起來,若無意為之,再高的峰臺,也會一級級垮掉。”
“愛卿所言之是,只是,如此說來,朕內心沉重,恐不能達前人的地步。”
“萬歲勿憂,堯、舜之明,無非公視聽、明是非,正所謂持平碗而水不灑,擎高燈,而路自明。只要萬歲以公正判正邪,以法度量是非,那麼,國內怎麼還會有假、惡、醜?”
“好,說的好。”宋神宗拍案而起,決定變法,做一位繼承堯、舜,空前絕後的明君。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