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在與趙菁燕私下商量後,決定成立雲南軍,這一軍又分為雲西、雲東二軍,分別駐守在大理郡和交趾郡。
吳璘將出任大理郡團練使知雲西軍。
吳璘在軍事才能上可能稍遜吳玠,但是他的性格比吳玠更加沉穩,謹慎,吳玠這人有點好大喜功,所以他只能生活在忙碌當中,不能讓他停下來,要是讓他活的非常安逸,他可能就會找不著北,忘記自己是誰了。
在這一點上,吳璘比吳玠要強上太多了。
而嶽翻將出任交趾郡團練使,知雲東軍,嶽翻的軍事才能不如吳璘,但是他同樣比較內斂、沉穩,不會犯大錯,岳飛、牛皋他們雖然都合適,但是北面、西面、東面都需要他們,李奇可不想讓他們留在這裡浪費自己的才能。
至於那些酋長,都在禁軍中得到了提拔,正如李奇當初許下的承諾,能者居之。你立下多大的功勞,就能夠獲得多大的官職。
當然,這只是李奇自己的主意,最後定奪的,還是要等趙楷的聖旨,畢竟趙楷才是皇帝,而聖旨可是鞏固皇權的一大利器,而且武將在皇帝心中又是非常微妙的,必須得皇帝親自任命。
其實這也只不過是走一個流程,當然還是以李奇的意思為主。
因為趙楷遠在汴梁對這裡的情況完全不瞭解。他怎麼知道誰合適,誰不合適,他當然會選擇採納李奇的建議。
這些封賞倒是好安排,最困難的還是整合軍政,交趾的兵權已經解除了,可是大理的那些軍隊怎麼辦?
這是一個難題。
要是處理不好,可能就會生出大亂子來。
在李奇的計劃中,雲南路必須要有六萬大軍駐紮,這不能多。但也不能少,因為這一路大軍不僅要針對南邊,還有兼顧吐蕃西邊一代。
而李奇只帶了六萬禁軍來此,這六萬大軍李奇最多隻會留一萬軍隊在這裡。因為這可是中央禁軍呀,是皇帝的親軍,當初調派這些人南下,實在是逼不得已。因為大宋的精銳全都在西北和燕雲,手中就這麼一支王牌軍了,沒有兵可以調。可是你要將他們全部安排到地方上,那趙楷非得弄死你不可。
可是問題又來了,光大理和邑、欽二州計程車兵,還有那些降兵加在一起就有將近二十萬,這必須要裁軍,否則這麼多軍隊,光每年的俸祿都得吃窮這片地方。
最為關鍵的就是,要是這勞力都當兵去了,那農業、工業怎麼辦?你總不可能指望那些老幼婦孺吧。
所以,裁軍是勢在必行。
經過一番商量後,李奇還是決定從欽州、邑州的部落士兵挑選兩萬五千士兵出來,再加上五千禁軍一共三萬大軍,組成雲東軍,由嶽翻統管。
而大理方面,則是從吳玠在大理招降的那些士兵當中挑選一萬五千兵馬出來,再從段氏帳下挑選一萬兵馬出來,再加上五千禁軍一共三萬軍隊組成雲西軍。
李奇這一次是吸取了段正嚴的教訓,不偏向任何一邊。
但是這其中還有一個關鍵,那就是大理的那些武將怎麼處理,李奇不想留他們在此,因為他們可就是當地的山大王,在大理的勢力根深蒂固,若是留他們在此,會給段正嚴、吳璘他們造成非常大的困擾,一旦李奇率大軍一走,誰敢保證他們還能乖乖的聽話。
而且這些人的部隊多半都是由他們的族人組成的,鐵板一塊,你最多隻能解除他們一部分的兵權,要是你將他們手下的兵權全部解除了,那他們還不跟你拼命啊!
但是你又不能將他們全部貶為庶民,那他們肯定會造反,這是毋庸置疑的。
這其中的利益關係非常複雜。
沒有辦法,李奇只能大肆封賞,給他們人人都做大官,什麼指揮使,團練使,哄著他們,先將他們全部誘騙到禁軍裡面來,然後再趁機慢慢消磨他們的勢力。
李奇先是將段氏手下的一萬人馬分給韓世忠,擴充水師,水師待遇好啊,個個都是有錢人,因為他們有福州船廠的支援,還有海關那邊也可以撈點,福利要比陸軍好得多,再加上他們常年在水上飄蕩,有錢都沒有地方用,逼著他們存錢。
待遇這麼好,士兵們當然滿足,這可是鐵飯碗,而且大宋水師就是無敵的存在,死亡率在大宋軍隊中是最低的,甚至可以說是低的離譜,而他們的酋長或者統帥話,雖然沒有在大理那麼逍遙自在,但是目前的情況,他們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而且李奇給的官位這麼高,俸祿又非常豐厚,他們自然也知道見好就收,要是跟李奇弄僵了,天知道這瘋子又會不會跟對待李全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