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發生在你住的地方或涉及某個你認識的人的話。但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新聞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為我們提供一點談資,卻不能引導我們採取有益的行動。這正是電報的傳統:透過生產大量無關的資訊,它完全改變了我們所稱的“資訊—行動比”。

不管是在口頭文化還是在印刷術文化中,資訊的重要性都在於它可能促成某種行動。當然,在任何一種交流環境中,輸入(人們得到的資訊)總是多於輸出(在所得到資訊的基礎上採取行動的可能性)的。但是,由於電報的發明,再加上後來其他技術的發展,資訊和行動之間的關係變得抽象而疏遠起來了。在人類歷史上,人們第一次面對資訊過剩的問題,這意味著與此同時人們將面對喪失社會和政治活動能力的問題。

問問自己下面這一系列的問題,你可能就會更明白上文的意思了:對於解決中東的衝突你準備採取什麼行動?對於解決通貨膨脹、犯罪和失業問題你有何高見?對於保護環境或降低核戰爭危險你有什麼計劃?對於大西洋公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美國中央情報局、反歧視行動計劃和伊朗巴哈派教徒遭受的殘暴行徑,你準備採取什麼行動?我可以大膽地幫你回答:你什麼也不打算做。當然,你可能會為某個自稱有計劃、也有能力採取行動的人投上一票。但每兩年或四年你才可能有一個小時來投票,這根本不足以表達你滿腦子的想法。我們也許可以說,投票選舉是逃避政治無能的表現。比投票選舉更糟糕的是參加民意測驗。民意測驗的組織者透過一些呆板的問題得出你的意見,然後把你的意見淹沒在相似的意見中,最後把這些意見變成——還能是什麼呢?——另一則新聞。所以,我們就陷入了一個無能為力的怪圈:你心裡有很多想法,但你除了把這些想法提供給記者製造更多的新聞之外,你無能為力;然後,面對你製造的新聞,你還是無能為力。

在電報時代之前,資訊—行動比基本是平衡的,所以大多數人都有一種能夠控制他們生活中突發事件的感覺。人們瞭解的資訊具有影響行動的價值。但在電報創造的資訊世界裡,人們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因為整個世界都變成了新聞存在的語境。所有的一切都事關每個人。我們第一次得到了不能回答我們任何問題的資訊,而且對於這些資訊我們也不必做出任何回答。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20)

我們也許可以說,電報對公眾話語的貢獻就是使它變得無聊而且無能。還不止這些,電報還使公眾話語變得散亂無序。用路易斯·芒福德的話來說就是,它帶給我們的是支離破碎的時間和被割裂的注意力。電報的主要力量來自它傳播資訊的能力,而不是收集資訊、解釋資訊或分析資訊。在這方面,電報和印刷術截然相反。例如,書籍就是收集、細察和組織分析資訊觀點的絕好容器。寫書、讀書、討論書的內容、判斷書的價值(包括書的版面安排),都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寫書是作者試圖使思想永恆並以此為人類對話做出貢獻的一種努力。所以,無論什麼地方的文明人都會視焚書為反文化的罪惡行為。但電報卻要求我們燒燬它。電報如果被賦予永恆、持續或連貫的特徵,它就會失去其價值。電報只適合於傳播轉瞬即逝的資訊,因為會有更多更新的資訊很快取代它們。這些資訊後浪推前浪地進出於人們的意識,不需要也不容你稍加思索。

電報引入的這種公眾對話形式有著鮮明的特徵:其語言是新聞標題的語言——聳人聽聞、結構零散、沒有特別的目標受眾。新聞的形式類似口號,容易被記住,也容易被忘記。新聞的語言是完全不連貫的,一個訊息和它前面或後面的另一則訊息毫無關係。每個“標題”都是獨立存在的。新聞的受眾必須自己找出其中的含義,釋出新聞的人沒有義務這樣做。久而久之,經電報描繪過的世界開始變得無法控制,甚至無法解釋了。報紙上一行行有序而連貫的文字漸漸失去了幫助我們獲得知識和了解這個世界的能力。“瞭解”事實開始有了新的意義,因為“瞭解”並不意味著人們能夠“理解”事實的言下之意、背景知識和與其他事實的關聯。電報式話語不允許人們進行歷史的回顧,也不鼓勵深入的分析。對於電報來說,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們。

於是,對於莫爾斯提出的問題——上帝創造了什麼——我們有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答案:一個住滿陌生人的擁擠的社群;一個破碎而斷裂的世界。當然,上帝和這一切無關。但是,儘管電報有如此的力量,但是,如果它只是作為一種新的話語象徵,那麼印刷術文化很可能能夠經得住它的衝擊,至少能夠守住自己的陣地。就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