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盛大節日延續了兩星期。聖殿的建成,不僅使所羅門威望大增,而且使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人崇拜的聖地。教徒們來此朝覲和獻祭者不絕,從而成為古猶太人政治和宗教活動的中心。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佔耶路撒冷,將聖殿付之一炬。以後重建,可又被古羅馬人燒燬。阿拉伯人在此基礎上蓋了阿克薩清真寺,所羅門聖殿僅剩這一堵殘牆。可猶太人仍然珍惜之,這段牆被視為猶太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據說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裡哭泣。此後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猶太人常從各地來此號哭,以寄託其故國之思。這與中國古代《詩經》中所抒寫的黍離之悲相似,此牆因名“哭牆”。如今,每逢猶太教安息日,成千上萬的人到哭牆去表示哀悼,進行祈禱,將寫有心願的紙條塞入哭牆牆縫,以求神助。奧麗特說她小時候就常常跑到這裡偷看猶太人許願的紙團。應奧麗特之邀,我亦偷偷寫了自己的心願:“當個好記者、娶個好姑娘、生個好兒子。”畢恭畢敬地塞進哭牆。

20。 耶路撒冷(4)

“哭牆”有鐵柵欄把前來的男女分開,幾位身著黑衣、留小辮子、身後拖兩條長繩的“黑衣猶太”朝我大吼Shabbath(即安息日),一群只有六七歲的小孩指著我身上的相機,頗認真地說“沙巴”。一幫“黑衣猶太”圍著奧麗特大喊大叫並作怪樣。我大惑不解,問奧麗特怎麼了,她臉紅紅的不肯說。在我再三追問下她說他們在罵她,極難聽的罵人的話,因為她在安息日拍照。“沙巴”希伯來文意即“休息”,猶太教每週一天的“聖日”。據《出埃及記》所述,上帝訓示摩西:以色列人應該勞作六日,第七天休息,作為與上帝所立的盟約;凡褻瀆聖日者,應受死刑。猶太教規定該日停止工作,專事敬拜上帝。奧麗特說,這些“黑衣猶太”自詡為最純正的猶太,他們只講希伯來語和Idish(意地緒語,一種與德語接近的語言)。正宗的“黑衣猶太”除了唸經和與老婆睡覺之外一無所長,而他們的女人除生孩子做家務外,還外出工作掙錢。他們在安息日不工作,因此也不許我們拍照。

在“哭牆”以北的猶太人居民區闢有一處記錄猶太人歷史的遺蹟陳列區。穿過該區是著名的大衛王塔。大衛,是古代以色列—猶太王國國王(約公元前1000年~約公元前960年),本為猶太部落首領,繼承掃羅的事業,打敗腓力士,合併以色列北方地區,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猶太王國。在位期間,他加強國家政權,建設常備軍,對約旦河以東各部落作戰,定都耶路撒冷,興建華麗王宮和耶和華神廟,力圖統一宗教信仰。《聖經·舊約》中把他描寫成戰勝腓力士人的英雄,統一以色列—猶太的賢君,並被譽為編制獻神頌歌的音樂家和詩人。

再往前是猶太死難者紀念館,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納粹屠殺的600萬猶太死難者。紀念館旁邊是著名的大衛王之墓。同樣,由於是安息日,嚴禁拍照。

走出大衛王之墓,我指著門框上的一條小木塊問奧麗特這是什麼。因為我發現在以色列的所有門框上都有這樣的小木條,甚至在現代化的希爾頓飯店也不例外。奧麗特告訴我這是一種古老的神符。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佔耶路撒冷,滅猶太王國,燒燬聖殿,俘大批猶太人而歸,史稱“巴比倫之囚”,從此結束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國曆史的最後一頁。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的鐵騎闖進了巴勒斯坦,對猶太人實行野蠻統治,倖存的猶太人絕大部分被驅趕或逃出巴勒斯坦,流向世界各地,從而結束了這個民族在巴勒斯坦生存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大批猶太人流亡北非,受盡埃及人的欺侮。上帝為猶太人的苦難所感動,決定懲罰埃及人,降以十大災難。其中一條就是殺盡埃及人的長子。上帝告訴猶太人的首領摩西,讓他在所有猶太人的門框上貼上神符,以保他們的長子無恙。以後,摩西率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神符的習俗傳流至今。據《出埃及記》載,摩西率猶太人出埃及時,上帝命令宰殺羔羊,塗血於門楣之上,以便天使緝殺埃及人長子時,見有血之家即越門而過,故亦稱“逾越節”。

在基督教居民區,奧麗特帶我看了耶穌見母處、耶穌墓及耶穌墓所在地的聖墓教堂。聖墓教堂又稱復活教堂,聳立於東耶路撒冷老城的卡爾瓦里山上。耶穌的墳墓和墳墓的進口都在此教堂之內。故基督教徒不分教派和所屬教會,都把耶路撒冷奉為聖地。

在聖墓教堂,一位身著黑衣的神父問我信耶穌嗎?我搖頭。他又問信穆斯林嗎?我又搖頭。“那你信什麼?”他目光炯炯地逼視著我。我說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