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虎牢關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宜守難攻,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唐初時,太宗李世民曾在虎牢關打過一場令人蕩氣迴腸的大戰,以3500人抗拒竇建德十幾萬大軍,並且最終戰而勝之,是古代冷兵器時代的經典戰例。
封常清今天也想借借太宗的威名,在虎牢關前會一會安祿山。封常清知道自己不是太宗,也許能猜到自己會敗,但沒有想到敗得這麼快。
敵人的先頭部隊到達虎牢關,封常清立即大軍擁上,想打敵人個措手不及。當時殺敵數百,但隨後安祿山大軍趕到,封常清抵擋不住,只能撤退。由此封常清開始了一路敗退的道路,基本上退到一處,敗一陣,再退再敗。短短三天的時間,接連丟失虎牢關、葵園和東都洛陽。
這一連串的敗仗,一般都歸罪於臨時募兵的質量差,以老魚看來,封常清的責任也不小。
首先他料敵不明,不能正確判斷敵軍的真實實力,沒有打惡仗的心理準備;其次未能充分利用虎牢關的地利,而是棄城和敵人打陣地戰,簡直有些莫名其妙。如果封常清以六萬人馬,充分利用虎牢之險,怎麼會敗得如此狼狽。
封常清,有愧於當世名將之稱。
唐軍一路向西逃奔到陝郡時,遇到了從長安來的援軍高仙芝的部隊。 。 想看書來
第二十五章 擴邊之戰與爭相朝貢(1)
就在封常清離開長安後的第五天,玄宗突然回過味來,封常清這守邊的節度使既然能重用,為何不用自己身邊這位征戰悍將呢?
玄宗身邊的悍將是誰呢?就是一直是封常清直接上司的高仙芝,是唐朝著名的軍事將領。
高仙芝當時任羽林軍右金吾大將軍,他的資歷、戰績都遠遠超過封常清。只是不知為什麼玄宗以前沒有向他問計,估計高仙芝也看著玄宗怒氣衝衝的樣子沒敢上前進諫,或者說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不過一直是軍中重臣的高仙芝怎麼跑到皇帝身邊來了呢,這說來話長了。
高仙芝也是位少數民族人,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高句麗人(特別註明:是中國人,而不是朝鮮人)。高仙芝出身於將門之家,其父親高舍雞曾官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他很早就表露出他的軍事天分,二十餘地歲就已經拜為將軍。
高仙芝善打硬仗、善於出奇至勝,他打得最精彩也是最為後人稱道的一場戰爭就是小勃律之戰。
我國曆代,只要國力一強盛,就會有開邊的行動。臨國有不服我天朝者,必打得他屁滾尿流。漢朝的陳湯更是豪語:“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遙想當年是多麼的豪邁。
現在為了一個釣魚島,整天和小日本唧唧歪歪,甚至還有船長被抓了去。天朝上國,何日能復我榮光!!
在這些開邊的戰爭中,有無數堪稱經典的戰例,小勃律之戰也是其中之一。
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都城為今天的吉爾吉特),原為唐屬國,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鎮的交通要道。吐蕃贊普把公主嫁給小勃律王為妻,小勃律國遂歸附於吐蕃,“西北二十餘國皆為吐蕃所制,貢獻不通”。也就是說,這些小國受吐蕃的制約,想向唐朝進貢也來不了了。
周圍小國向我國朝貢,是漢、唐兩代的特權,當時各國也特別喜歡向我國來朝貢,尤其是盛唐時為最。太宗時,“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 ;道路不絕 ;每元正朝賀 ;常數百千人”,玄宗時,唐朝共設供朝貢的館驛就達到了1639 所。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國家眼巴巴地前來朝貢呢?難道只是因為仰慕我國的先進文化或懾於我國強大的軍事實力?
當然是不可能的,那種自居天朝上國,四夷皆蠻化之人應該來服的說法純粹是扯淡。這些國家前來上貢,因為有好處在裡面。
第一,是名份。某小國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前來朝貢。既然不是平等的身份,唐皇總要給人家一個名份吧,於是唐皇就以“天可汗”自居,就賜給他一個某某國主的名份。
這個名份對大唐來說,無所謂,只是紅口白牙張張嘴這麼一說,但對小國主來說就有重大意義了。回去之後可以在全國內大這宣傳,確定自己穩固的統治地位。難道他就必須有八杆子打不著的唐皇帝冊封嗎?貌似沒有什麼必要性,但事情往往如此。
比如我國與印度的國土分割線,印度某要以某位與兩國毫無關係的麥克馬洪定的線為界。釣魚島,日本人也說是美國同意屬日本的,其實美國遠在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