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漠視,邊令誠暗恨在心,令兩人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後來當高仙芝明白“惹君子不能惹小人”這句至理名言時,已經晚了。
…
大軍開至陝郡,高仙芝和封常清這兩位曾經的黃金搭檔又聚在一起了。不過這一次迎接他們的不是曾經的輝煌勝利,而是節節敗退。
高、封兩人進行敵我軍事對比後,深知自己帶得這些民兵,根本不是精銳之敵的對手,陝郡根本不可能守住。如果正面交戰,只會被敵人擊潰,甚至敵軍會進一步直搗長安,大唐天下頃刻可覆。
在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後,仙芝沒有猶豫,立即命人開啟太原倉,把倉內所有的東西全部賜給士卒,把可用不能拿的東西全部焚燒,然後不戰而退,引兵直奔潼關。
高仙芝把東西分給士兵的做法不錯,但他也高估了這群臨時招募的民兵的素質。個個大包小包的像搬家一樣,怎麼打仗?安祿山軍追過來後,狼狽而逃,邊逃邊把揹著的東西往下扔,一時間“甲仗資糧委於道,彌數百里”。
一向作戰勇猛的高仙芝這一次當了回縮頭烏龜,沒有回頭迎戰,只是無抵抗地敗退。他的目的非常明確,不惜一切代價搶先進入潼關。既然戰力不足,那就死守險關,拖住敵人。扼住叛軍去長安道路的咽喉,讓安祿山在此地前進不能、後退不得。
叛軍以前的勝利不過是一鼓作氣,他們的實力仍是遠不及大唐。一旦叛軍在潼關前久久不能前行,內部必然軍心渙散,等各地援軍到達後,可一戰敗之。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踞守潼關。
洛陽處於平原,四面開闊,所以不易守。而潼關素有天險之稱,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踞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是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
一切未出高仙芝的預料,等唐軍退到了潼關,整飭防守器械。雖然叛軍隨後趕到,但仍然被擋在潼關外,無法前進,只能退卻。
或許是叛軍懾於高仙芝的大名,安祿山部將崔乾佑並沒有大舉攻城,而是退居陝郡。這也是一路勢如破竹的叛軍第一次退卻。
高仙芝穩坐潼關,叛軍無力再進,天下稍定。
正當高仙芝長出一口氣時,危險突然不期而至。 。。
第二十七章 第一任“副元帥”(3)
可以改變歷史的除了英雄,還可能是小人。
邊令誠一直對高仙芝懷恨在心,現在終於來了機會。從潼關急回長安向玄宗進讒言,對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功績隻字不提,而是處心積慮地羅列敗績。
邊令誠是資深宦官,深知玄宗的喜惡。所以他有針對性地把高、封兩人的某項不足加以誇大。
對封常清,說他是“以賊搖眾”,總是在唐軍面前一再說叛軍強大,動搖軍心。邊令誠揣摩玄宗的心思非常準確,封常清“以賊搖眾”確實令玄宗怒不可遏。
本來封常清雖然戰敗,但大敵當前,玄宗並沒有把封常清置於死地的想法。他已經下旨削了封常清的官爵,令他白衣於仙芝軍效力。
現在聽到邊令誠對封常清的煽風點火,不由怒從心來。好你個封常清,當初你說“計日取逆胡之首”,但你不但沒能取敵人首級,反而是連戰連敗,連洛陽都丟失了。你這麼大的過失,我只是對你貶官,給你戴罪立功的機會。沒想到你不僅不知恩圖報,反而到處宣傳敵人強大,動搖大唐軍心。你可以為自己打敗仗找藉口,但豈能以毫無大局之念。此人當誅。
其實邊令誠和封常清本來並沒有什麼怨恨,但封常清和高仙芝的關係非同一般,邊令誠的真正目標是高仙芝,封常清只是捎帶著打下小報告。封常清的死,更主要是他戰前的大話,與後來的敗退落差太大,令玄宗有殺他之心。
對高仙芝的罪過,邊令誠彙報的非常巧妙。他給高仙芝編織的理由,除了不戰而逃外,更主要的是盜減軍士的糧食和物資。高仙芝不戰而逃,只是為了退守潼關,但也勉強過得過去,而“盜減軍士糧賜”則是無中生有。無端加上後一條,就是邊令誠的高明之處了(僅限於誣陷)。
當初封常清戰敗,甚至連東都洛陽都丟了,玄宗也不過是把他的官職一擼到底,並未殺人。高仙芝的敗退,罪過比封常清輕多了,又朝廷當用人之際,恐怕連官職也不會丟。若要置高仙芝於死地,僅是戰敗這一項是遠遠不夠的。而私吞軍士糧賜,則是玄宗所不能容忍的:身為副元帥,受皇帝盛恩,在國家危難之時,不想著如何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