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代北與太原利益相連,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太原一旦遭到攻擊,太原豪門世家的利益一旦受損,代北感同身受,而代北龐大的武人集團,實力非常強橫,眾多以軍功崛起的漢虜兩姓貴族,一旦聯手支援太原,誰能承受得起代北武人的沖天怒火?”
聯盟高層駭然心驚,李思行、李孟嘗兄弟也是相視無語,爭論的聲音亦在這一刻悄然消失。
如果說李子雄前一個理由被大家選擇性地忽視了,那麼後一個理由則是給了眾人“當頭一棒”。
太原當真是一隻綿羊,可以隨意殺戮?痴人說夢,太原是什麼地方?龍興之地,歷史上很多君主和王朝都是起自太原,而中土能夠在分裂近四百年之後走向統一,也是開始於太原,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攻克了太原,中土才走上了統一之路。
龍興之地當然人傑地靈,汾水兩岸孕育了無數英豪,他們在四百餘年的分裂和戰亂的錘鍊下,最終形成了以中土五大超級豪門之一的太原王氏為核心的,以太原郭氏、溫氏等九大世家為主要力量的太原貴族集團,而代晉歷來就是利益共同體,代北武人貴族集團始終是太原貴族集團的忠實盟友,兩大貴族集團向來是聯手對外,所向披靡。
中土統一後的政壇上,代晉貴族集團與河北貴族集團雙雄並立,是山東貴族集團的兩大主要量。關隴人與山東人對抗,實際上就是關隴人與代晉人、河北人對抗。而從山東人的內部來說,代晉貴族集團因為處在關隴人和河北人之間,又處在南北對抗的最前沿,從現實利益出發,代晉人在政治上不得不向關隴人作出更多的妥協和讓步。也就是說,相比起來,代晉人和關隴人之間是合作大於對抗,而河北人和關隴人之間則是對抗大於合作。這必然會加劇代晉人和河北人之間的矛盾,事實上太原王氏和郭氏,與河北的趙郡李氏、博陵崔氏之間,的確是矛盾重重,利益衝突不斷。而山東人內部矛盾的加大,又為關隴人所樂見,關隴人拉攏代晉貴族集團的動力就更大了。
這種背景下,聯盟作為起自河北北部的一支叛亂武裝,殺進太原,動盪代晉形勢,會產生什麼結果?會引發什麼連鎖反應?對聯盟的立足和發展是否是利?對即將到來的南北大戰是否有利?
答案不言而喻,聯盟拿雞蛋碰石頭,最終頭破血流,同時嚴重激化代晉與河北兩大貴族集團之間的矛盾,而山東人內部不和甚至自相殘殺,必然影響到北疆鎮戍,影響到南北大戰,如此一來聯盟北上轉戰不但沒有完成目標達成目的,反而事違人願,背離初衷,最終成為歷史罪人遺臭萬年。
直到這一刻,聯盟高層包括那些剛才還在意氣風發摩拳擦掌叫嚷著攻打太原的豪帥們,才意識到李風雲所擬預案的高明之處,李風雲的非凡才智和遠見卓識的確超過他們太多,不服不行。
關隴人、代晉人和河北人都直接面對北虜,世世代代與北虜廝殺,值此危難之刻,三大貴族集團必須齊心協力一致對外,才有可能擊敗北虜贏得這場戰爭。這一點李風雲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的立足之路就是北上,就是北上抗虜,把聯盟變成北疆鎮戍力量的一部分,把聯盟的利益與北疆利益緊密相聯,而北疆利益又與關隴人、代晉人和河北人利益緊密相連,如此各方利益一致,就有了妥協合作的可能,一旦這種可能變成現實,聯盟就能在北疆立足,就能最大程度地緩解與官府、衛府的衝突,就能贏得關隴人的暫時“放手”,就能贏得代晉人和河北人的支援,否則,聯盟就成了三大貴族集團的“眼中釘肉中刺”,勢必斬盡殺絕。
這種可能能否變成現實?南北關係惡化,南北大戰一觸即發,北疆嚴峻的鎮戍危機,讓這種可能有了變為現實的最佳機會,同時,也給了這些豪帥們逆轉命運的機會。
誰都不想終生為賊,舉旗造反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攫取更大的權力和財富,而當前中土的統一大業依舊牢固,國祚也沒有崩潰的跡象,豪帥們看不到分裂和戰亂,也看不到群雄爭霸逐鹿天下的未來,他們看到的未來一片黑暗,他們只能在黑暗中垂死掙扎,艱難度日,突然有一天,黑暗裡點亮了一盞明燈,讓他們看到了前進的方向,看到了可能存在的光明未來,他們當然願意為之努力,為之奮戰。
然而,憧憬終歸是美麗的虛幻,豪帥們都生活在現實中,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
劉黑闥提出質疑,“我們可以度過秋天,但冬天怎麼辦?”
從黎陽倉劫掠的糧食最多維持聯盟二十萬軍民三四個月的用度,如果坐吃山空,冬天一到,大雪一下,聯盟就陷入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