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部分(3 / 4)

小說:戰隋 作者:知恩報恩

經營”好了,必須鞏固和加強自身實力,否則都是空談。

正因為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西北危機,聖主很淡定,成竹在胸,鎮定自若。

聖主知道關隴人肯定有能力保障西疆安全,但楊玄感兵變導致西京和東都“決裂”,西京擔心自己陷入外部諸虜和內部政敵的前後夾擊之中,腹背受敵,為此西京一方面牢牢控制西北軍,以確保自己有應對內外夾擊的“資本”;一方面聯手東都剿殺楊玄感,既有向聖主和中樞表達合作之意,亦有阻御改革派乘勢打擊西京的意圖;同時西京因為把主要力量都放在應對東都危機上,當然也就無力應對西北危機,於是西北危機迅速擴大,而擴大化的西北危機則迅速演變為西京抗衡東都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籌碼”。

西京手握這樣一個重要的政治“籌碼”,東都不得不妥協,但妥協多少?是不是停止東征,承認決策上的錯誤,重新啟動西土經略?那等於東都徹底失敗,聖主和中樞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政治打擊,改革派對國策的控制將不復存在,保守派將捲土重來奪取執政權。

所以東都的妥協餘地很小,最多也就是在政治上維持西京現有地位不變,對關隴保守勢力的打擊停留於表面,在“資源”上給西疆以更多支援,以此來換取西京與東都之間短暫的政治和平。西京和東都之間的“戰爭”一旦暫停,改革派和保守派在“血腥廝殺”之後也就各自贏得了喘息時間,接下來西京可以集中全部力量處置西北危機,維持西疆安全,而東都則可以集中力量穩定國內局勢,維持改革成果,同時儘快發動第三次東征,緩解乃至穩定南北關係。

然而,東都的想法,是否能得到西京的認可和接受?

顯然西京不能接受。西京的目的是什麼?徹底擊敗東都,重新奪回中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重新進行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讓關隴貴族集團重新成為中土和國祚的絕對主宰力量。換句話說,就是摧毀以中央集權為核心的大一統改革。改革是必要的,統一的中土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但這個制度必須符合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必須符合豪門世家的利益。所謂革命,革的是敵人的命,而不是自己的命,如果改革把自己的命革掉了,把自己的權力和財富都革掉了,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西京不能接受東都的妥協方案,兩京的政治鬥爭就必然白熱化。就算楊玄感殺掉了,叛變軍隊剿平了,但馬上就會出現第二個楊玄感,兩京乃至整個大京畿及其周邊地區會迅速掀起一個叛亂**。兩京殊死搏殺,京畿叛亂迭起,政局動盪不安,中央威權驟降,國力迅速敗落,這種混亂局面下不要說繼續東征,繼續經略大漠了,就連現有的改革成果都難以保全,改革必將倒退甚至失敗。如果改革都難以為繼,改革都以慘敗而告終,聖主和改革派還能維持自己的執政地位嗎?如果他們連執政地位都保不住,威權喪失殆盡,還能保全國祚,還能維持中土的統一?

後果是嚴重的,但聖主和改革派沒有退路,如果他們妥協太多,表現得很畏懼,西京必然步步緊逼,保守派必定“瘋狂攻擊”,最後必然觸到改革派的“底線”,最後退無可退,雙方還是要大打出手,殊死搏殺,結果還是一樣。

所以面對西京的“威逼”,聖主必須做出反應,必須馬上派遣一位忠誠於自己、且被自己所信任的、又能被西京所接受的、同時還有非凡能力處理兩京政治危機、有豐富外交經驗緩解西北危機的中樞重臣,而中樞最高決策層中,具備這些條件的重臣只有裴世矩一個。

裴世矩主動請纓,這對聖主來說是個好訊息,這說明裴世矩有解決危機的辦法,並且還有一定的成功把握,否則裴世矩斷然不敢拿國祚命運和自己的政治前途冒險。

聖主之所以沒有強行下令裴世矩趕赴西北,正是因為他自己並沒有從危機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於是出言試探,結果證明裴世矩果然是天才中的天才,雖然已經很老了,但依舊是中土的中流砥柱。

“愛卿辛苦。”聖主稍加躊躇,問道,“行程如何安排?”

這話問得大有講究。如果裴世矩由河北而東都,再至西京,與關隴人見面的速度的確快,但手上沒有什麼“籌碼”,空口說白話,根本沒有說服西京的可能,否則聖主已經派出宇文述與西京談判了,又何須再派裴世矩?宇文述給不了西京的承諾,裴世矩也給不了,所以如果裴世矩說,他直接趕赴西京,聖主就很失望了,但聖主堅信,裴世矩肯定有解決的辦法,他能想到的,裴世矩肯定能想到,而他想不到的,裴世矩也能想到。

“先去太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