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知道東征之前;中樞在東征策略上曾發生了激烈爭執;政界和軍界的大佬們從各自的立場和利益出發;各執一詞。政界大佬注重東征的長遠效果;東征的目標是維護持南北之間的長久和平;打高句麗不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而已;為此他們認為在戰爭中摧毀敵人是次要的;彰顯絕對實力對北虜形成巨大威懾才是主要的。而段文振做為軍界大佬;明確反對在戰爭中使用外交手段;明確反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攻擊方式;堅持以武力摧毀高句麗;堅持速戰速決;只要以雷霆之勢擊殺了高句麗;則必能實現威懾北虜之目的。但在最高決策層中;軍界大佬太少;所以這場爭論以政界大佬們的勝利而結束東征開始後;段文振到前線領兵;變相地被皇帝和一幫政界大佬們“驅逐”出了決策層。
從這一政治背景推斷;段文振臨終之前;的確有可能上奏皇帝和中樞;再一次闡述自己的東征策略。然後再從當前東征戰場的不利局面推斷;皇帝和中樞為了逆轉形勢;為了能在今年結束東征;也的確有可能把攻克平壤的最後希望寄託於水師。但水師實力有限;必須水陸夾攻;必須讓陸路大軍在預定時間內殺到平壤城下;為此皇帝和中樞只有實施段文振遺策。軍方統帥們的立場大多與段文振相近;雖然實施這一計策的時機已經過去了;但高句麗實力有限;中土水陸大軍聯手夾擊;攻克平壤的希望還是很大;所以軍方統帥們的確有可能行險一搏。
只是遠征軍一旦實施此策;今年的東征戰場必將在七月之後發生重大變化。遠征軍若順利攻克平壤;皇帝和中樞也就如願以償的實現了在年內結束戰爭的目標;隨即也就能騰出手來整頓東都政局了。而東都卻失去了威脅皇帝的手段;極度被動;到那時若齊王楊喃與皇帝對抗;則必死無疑;反之;若齊王楊喃毀於陰謀;則皇帝必定對陷害齊王的人大打出手;毫不留情。
李密思考了很久;反覆推演;逐漸認同了李風雲的意見。假若東征戰場正如李風雲所說的那樣發生變化;在結果不可預測的情況下;匆忙做出決策把齊王楊喃打倒了;則楊玄感及河洛貴族集團有遭到皇帝瘋狂報復的危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事萬萬不能於;得不償失啊。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不論李風雲的野心有多大;也不管他接下來要於什麼;假若他是宇文述的棋子;並且始終與東都的宇文兄弟保持著密切聯絡;可以得到東征戰場的重要機密;那麼他此次進入中原擄掠通濟渠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發展壯大;還有可能以身為餌;把所有反對改革的保守貴族;所有陰謀對付皇帝和改革派的政敵;統統誘進陷阱;徹底暴露出來;以便東征結束後開始血腥屠戮。
如果這一設想成立;李密暴露了;李氏家族要受到連累;楊玄感和在這次通濟渠危機中衝在最前面的穎汝貴族要受到打擊;後果的確非常嚴重。
突然;李密想到了一個關鍵點;李風雲支援齊王楊喃繼承皇統。難道宇文兄弟要仿效他們的父親宇文述;要在皇統之爭中大顯身手;以此為契機東山再起;把宇文氏的輝煌代代傳承下去?
自大業三年榆林事件兄弟兩人被罪黜為奴後;仕途就徹底斷絕了;除非出現奇蹟;除非立下驚天功勞;否則絕無可能東山再起;而兄弟兩人假若就此沉淪一蹶不振;必將影響到家族的未來;一旦宇文述辭世;家族的頂樑柱倒了;權勢輝煌不再;那麼可以想像;家族必然急劇衰落;敗亡之期指日可待。以宇文述現在炙手可熱的權勢;他不可能不為兒孫、不為家族的未來考慮;而從宇文兄弟的立場來說;若想東山再起;唯有利用父親的權勢;一旦父親不在了;他們也就永無出頭之日了。那麼;宇文兄弟的東山再起之路在哪?很簡單;宇文述的成功就是最好的範例;輔君之功便是驚天功勞;而當今距離儲君位置最近;距離皇帝寶座最近的皇子;便是齊王楊喃;所以;只要能輔佐齊王楊喃入主東宮;只要竭盡全力幫助齊王楊喃繼承皇統;那麼宇文兄弟必能東山再起;宇文家族必能再創輝煌。
李密越想越是惶恐。事已至此;反正縮頭是一刀;伸頭也是一刀;於脆與李風雲攤開了說。雙方本來就是互相利用;只要彼此價值存在;合作就不會中斷。既然有合作;攤開了說也不是壞事;或許還能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
“如果段文振遺策確實存在;那就是中樞最高機密。”李密問道;“但某不知道此事;東都也沒有傳出這方面的訊息;所以你若想說服某;繼續保持我們之間的合作;就必須告訴某;你這個訊息來自何處?”
這次輪到李風雲吃驚了。李密當真不知道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