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務就是剿殺白髮賊,剷除白髮賊對北疆安全的威脅,但衛府軍最多隻有三個月的時間用來剿殺白髮賊,如果拖到冬天來臨大雪封山尚未解決問題,則事態就失控了,北疆安全就岌岌可危了,聖主和中樞也就陷入了更大的被動,如此後果必然直接影響到南北關係的走向,而南北關係的好壞又直接決定了裴世矩能否完成此趟西行的使命。
衛府軍能否在未來三個月內剿滅白髮賊?對此軍方的態度較為悲觀,中樞“大佬們”也認為可能性微乎其微,不是因為白髮賊實力較大,並且佔據了有利地形,也不是因為北疆鎮戍兵力不足,導致圍剿軍隊數量有限,而是因為“扯後腿”的太多,掣肘力量太強,其中最大一股掣肘力量就是齊王,齊王和白髮賊沆瀣一氣狼狽為奸,齊王就是白髮賊的“保護傘”,你讓衛府軍如何剿賊?還有一股掣肘力量就是冀北和幽燕豪門,白髮賊之所以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地殺進燕北,就是因為有冀北豪門的暗中幫助,白髮賊背後的“黑手”可以肯定就是冀北豪門,而冀北豪門與幽燕豪門利益聯絡太密切,如果冀北豪門“力挺”白髮賊,幽燕豪門必然默契配合,“過江龍”和“地頭蛇”抱成了一團,你讓衛府軍如何剿賊?
衛府軍也不是一條心,涿郡留守段達就有意利用白髮賊行“借刀殺人計”,乘機斷絕南北走私,並挑起白髮賊和塞外北虜之間的廝殺,以圖“漁翁得利”,所以他的剿賊意願並不強烈。而代北鎮戍軍和太原諸鷹揚也存在兵力不足的問題,再說白髮賊禍亂的是冀北和燕北,又不是代北和太原,他們哪來的剿賊動力?一旦損兵折將就得不償失了,而更嚴重的是如果得罪了涿郡留守府,又得罪了冀北豪門和幽燕豪門這些“地頭蛇”,那當真欲哭無淚了。
既然未來三個月內根本剿滅不了白髮賊,而聖主和中樞又不願妥協,一味死守原則,那未來幾個月北疆局勢就有可能失控,南北關係就有可能進一步惡化,裴世矩無奈之下,只能想方設法自救了。他已經向聖主做了承諾,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此趟西行必能完成使命,話已經說出去了,收不回來了,唯一辦法也就是寄希望於可能存在的奇蹟了。
這個奇蹟就是白髮賊,這就需要招撫白髮賊,雖然聖主和中樞不會同意招撫,但三個月後,當剿賊失敗,白髮賊在燕北立足了,對北疆形成了實質性威脅,直接影響到聖主和主戰派發動第三次東征了,這一決策就必然要調整,而調整的方向就是“借刀殺人”,借白髮賊這把“刀”去禍害塞外北虜,以此來贏得北疆的安全,也就是說,段達和涿郡留守府的“借刀殺人計”要升級,升級成為聖主和中樞的“借刀殺人”策略。這一策略既不需要招撫白髮賊,卻又能成功利用白髮賊的力量,實現多個政治軍事目標,可謂一舉多得。
然而,如此好事,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白髮賊更不會對聖主言聽計從,甘心為朝廷所用,所以聖主和中樞這邊要早作準備,一邊調兵遣將積極圍剿,一邊秘密招撫,恩威並重,同時大力收買和拉攏其他賊帥,在叛軍內部造成矛盾和衝突,從而迫使白髮賊不得不“低頭”,如此可實現段達的借刀殺人計,藉助剿賊的名義先把南北走私徹底斷絕了。
接下來如果剿賊失敗,招撫也難以成功,雙方可以各讓一步,畢竟燕北亂了,北疆危機了,北虜殺進來了,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因此有暫時合作的基礎,白髮賊可以出塞禍亂北虜,以此來贏得北疆鎮戍的安全,創造第三次東征的良好條件,而東征開始後,北疆鎮戍軍也就無力對付白髮賊,雙方只能合作,如此就給了白髮賊發展壯大的空間和時間。等到東征結束,白髮賊也發展壯大了,但南北關係也日趨緊張,南北大戰一觸即發,雙方更要合作了,只是白髮賊卻陷入了被動,聖主和中樞完全可以藉助南北戰爭來消耗白髮賊,最終達到剷除白髮賊的目的。
這個想法是好的,把“借刀殺人計”隱藏在招撫的“大旗”,公開挖坑,用陽謀逼著白髮賊跳進坑裡,迫使白髮賊為朝廷所用,然而實際執行起來難度太大,首先就是信任問題,沒有信任也就沒有合作,沒有合作雙方就是對抗,就是大打出手,還談什麼陽謀陰謀?談什麼借刀殺人?
於是裴世矩主動“跳”了出來,主動提議招撫,主動承擔招撫的任務,目的很簡單,牢牢掌控北疆局勢的主動權,不管是未來三個月內的剿賊,還是未來三個月後的“合作”,他都要始終掌控北疆局勢和南北關係的走向,確保這個“走向”始終在他所劃定的軌跡上,而這其中的最關鍵人物就是白髮賊。
控制了白髮賊也就控制了北疆局勢,控制了北疆局勢也就控制了南北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