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計一舉多得,慕容正則如願以償地把風險控制到了最小程度,符合各方利益,而以郭絢為的兩府官僚和以崔氏為的冀北、幽燕豪門世家雖然不能把未來利益最大化,卻把眼前風險最小化了,也能接受,可謂皆大歡喜,但對李風雲和聯盟來說,這個代價付出太大了。
或許在崔家十二娘子、李子雄等人看來,此刻暴露李風雲的真實身份,把幕後的裴世矩推到前臺,更加有助於贏得涿郡留守府的支援,贏得聖主和中樞的支援,但此舉明顯違背了李風雲的初衷,觸及到了李風雲的底線。
李風雲始終不願意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他的敵人不僅有塞外諸虜,還有東都的中樞高層,當他的實力還不夠強大時,他無法對抗自己的敵人,更無法保證自己和聯盟的安全,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必然會連累到裴世矩,裴世矩要遭受無妄之災。
聖主和中樞高層一旦認定收復安州之計出自裴世矩之手,裴世矩的罪責就大了。國防和外交大戰略直接關係到了國祚存亡和中土興衰,如此大事裴世矩竟然擅自決策,目無法紀,恣意妄為,眼裡根本就沒有聖主和中樞,結果可想而知,必然會遭到聖主的猜忌和政敵們的群起而攻。裴世矩如果因此倒臺,李風雲和聯盟不但失去“保護傘”,前景堪憂,中樞決策層也將因為失去裴世矩這位主掌中土國防和外交戰略的核心大臣,而在即將到來的南北大戰中陷入不利局面,而更嚴重的是,裴世矩的“反擊”必然凌厲,中樞高層的權力鬥爭將再度白熱化,國內政局的惡化度將驟然加快,中土自毀長城,必將在南北戰爭中一敗塗地。
李風雲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贏得南北戰爭,如果事違人願,適得其反,反而讓中土在南北戰爭中失敗得更快更徹底,對他來說萬死莫贖其罪。
這是李風雲的底線,但他一廂情願了,他既然蓄意利用裴世矩、裴宣機父子,拉著他們的虎皮做大旗,狐假虎威,先是欺騙齊王和李子雄幫助他實施收復安州之計,後來又欺騙崔氏、盧氏等冀北、幽燕豪門世家幫助他在收復安州過程中提供糧草支援,那麼他就必然要承擔謊言被揭穿的風險,而這個風險包括兩個,一是他和聯盟軍隊失去中土支援,困守安州,垂死掙扎,苟延殘喘,其次是連累裴世矩倒臺,給中土混亂的政局再加“一把火”,讓中土不可避免地大敗於南北戰爭。
李孟嘗知道李風雲的底線,所以當崔家十二娘子面對頑固不化的慕容正則,一怒之下暴露李風雲的真實身份,搬出裴世矩這座“大山”之後,李孟嘗就知道壞事了,失控了,一旦形勢展偏離了預定軌道,當其衝遭到打擊的就是李風雲、聯盟軍隊和趙郡李氏,然後就輪到裴世矩和齊王,最後整個山東豪門世家都有可能在接踵而至的政治風暴中“損兵折將”。‘
李子雄、韓世諤、楊恭道雖然不知道李風雲的底線,但估猜到李風雲實力大漲後,野心亦蓬勃展,李風雲正在“失控”的道路上放腿狂奔,而裴世矩明察秋毫,當然看出來李風雲實際上已脫離他的控制,於是在西行之前,藉助李風雲的野心,實施收復安州之計,失敗了就是借刀殺人,借北虜之刀誅殺李風雲,而成功了就是把李風雲困在安州,面對蜂擁而至的北虜諸種,李風雲即便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招架,最後只能臣服於中土,拿安州來換取他的生存,也就是說,裴世矩已經給李風雲設下了陷阱,不跳也得跳。只要李風雲跳下陷阱,拿下安州,裴世矩就很安全,李風雲和安州實際上就是裴世矩的“保命符”,誰要動裴世矩,哪怕是聖主,也要先看看李風雲和安州,以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自毀長城,反之,裴世矩則能透過控制李風雲來控制安州,透過控制安州來控制整個北疆局勢,如此裴世矩就把李風雲再度“綁”到了自己船上,雙方只能同舟共濟,所以在他們眼裡,李風雲的底線應該是收復安州,是確保自己在跳進裴世矩的陷阱後還能生存。
因此李孟嘗在“圓滿”解決糧草危機後,按道理應該興高采烈,而不是憂心忡忡,但李孟嘗的表現很反常。
“你擔心甚?”李子雄說道,“聞喜公(裴世矩)正在西行途中,即便郭絢密報聖主,揭穿真相,短期內也不會危及到聞喜公。再說崔家那位自說自話,並無證據,她自己都無法證明白賊就是白狼,白狼就是聞喜公帳下的秘兵,其他人哪來的證據?所以某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不論是郭絢還是慕容正則,以他們現在的身份和地位,根本就不敢憑藉崔家那位的一面之詞就貿然上奏彈劾一位中樞宰制,那是官場大忌,取死之道。”
言下之意,裴世矩不會有事,李風雲和聯盟軍隊肯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