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說為載體的歷史和文體解讀著作,是這三部分的有機結合。寶玉是石頭的化身,石頭記事即碑文,因此,《紅樓夢》原名《石頭記》。《石頭記》記事用假說,所以,該書“賈雨村”(假語存)“甄士隱”(真事隱)。寶玉是天下第一“淫人”(隱人),第一淫人是意淫(意隱),因此,石頭所記之事是隱文。隱的什麼事呢?隱的是“親可清”(秦可卿)假家(賈家)史。怎樣才能看懂這些隱文呢?需要“秦鍾”( 親宗”)和“智慧”結合,因為,“智慧”手裡有“蜜”(密)。怎樣解密呢?需要寶玉和秦鍾“伴讀”,採用“影夥從”還原的方法,才能解開此書隱寓的真正秘密。
據此,我們應當改變通常的思維方式。因為,《石頭記》中,每一個人名、地名、器物名等都有所指,每一個詞句都記錄著歷史史實。正如曹雪芹在書中著重強調的:“雖其中大旨談情,亦不過實錄其事,又非假擬妄稱”。對此句,脂硯齋緊批為:“要緊句”。據此,從作者、批者言辭裡我們就不難領會到:《石頭記》的內容全部是“實錄其事”。如此說來,所謂“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當然就是“實錄其事”、而非“假擬妄稱”了。就此,我們就可以準確地釋出它們的真實含義了。
我們再回到《紅樓夢》的開篇。按照上述方式,可以看出開篇的這段文字是概括了《石頭記》的來歷。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說此書的內容是怎麼來的;二是說此書在什麼地方寫成的。曹雪芹用高經十二丈比喻一年的十二個月,喻日月穿梭、時間飛逝。用方經二十四丈比喻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喻風雨變幻、陰晴圓缺。用三萬六千五百塊石頭代表三萬六千五百天,即一百年的曹家歷史(補添曹家一百年的歷史,書中有其解讀要點標註,另文再述)。用剩下的這一塊石頭表示今天——今天我曹雪芹把這一百年的歷史從頭到尾全部記錄下來,寫成了《石頭記》一書。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隱寓大孤山屋脊崖“親根逢”處,隱寓《石頭記》在此寫成。
並在書中表明,“一僧一道”來大荒山時,這塊石頭尚未開化,不著一字。爾後,經“一僧一道”大展幻術,石頭就“編述歷歷”立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對這“一僧一道”脂硯齋批曰:“作者自己形容”(靖本)。“一僧一道”既代表了作者自己,又表明《石頭記》的文法。“一僧一道”的實際含義是“一正一倒”。正表示正看,倒表示倒看,表明《石頭記》正倒都可以看。正看是小說故事,倒看則隱寓歷史史實, 這就是曹雪芹標明的“影夥從”即戚蓼生所說的“一手也而二牘”的藝術手法。用此法看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正看是神話故事的出處,倒看則是“實錄其地”。你把《石頭記》只當小說看,直接看書中文字就可以了。如果你覺得它是一部史書,你就不能按字面來釋義,而應找出“矯形”(嬌杏)的諧音會意原字。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隱寓的原字就是大孤山屋脊崖“親根逢”。這種隱寓在開篇中的運用,既開宗明義地拉開了小說的序幕和故事發生的地點,又巧妙形像地告訴世人文字誕生的具體地點就在大孤山屋脊崖“親根逢”處,即現在的遼寧省東港市大孤山。
那麼,大荒山能和大孤山聯絡在一起嗎?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先從字義上看: 大荒山是指遙遠的人跡罕見的地方,因而,稱之為“大荒山”。曹雪芹用大荒山隱寓大孤山是巧妙而又恰如其分的。筆者已經在書中考證:曹雪芹開始寫《石頭記》的具體時間應在乾隆六年(1741年),那時大孤山還只是一個人煙稀少、荒寂闢遠、沒有多少人瞭解的地方,而文學作品不實寫地名也是常理,再加之《石頭記》運用的是“影夥從” 的文字結構方式,這樣,用大荒山來隱寓大孤山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但是,大孤山只是一個大的方位,曹雪芹知道,僅僅用大荒山來隱寓大孤山還是不能成為《石頭記》誕生地的證據的,所以點出大方位地點後,緊接點出具體的小方位地點——無稽崖,隱寓屋脊崖。大孤山東頭的那一呈對稱三角形極像房蓋端面(山牆上部分)的山崖就是屋脊崖,這是大孤山的一個具體的明顯的特徵。接下來又用“一點兩明”的手法,點出了青埂峰(親根逢)。其特點,既是山體面貌的標誌,又是親情關係的標誌。從字面上理解,所謂青埂峰是指當年大孤山滿山長滿了青松,屋脊崖上下的山坡也是青松林立的景像——這個景像一直延續到建國前後。同時,青埂峰也隱寓著“親根逢”的意思:因為,滿山青松的大孤山屋脊崖下住著與曹雪芹是“親根”的本家人——曹大漢(曹積),曹雪芹與屬於“親根”的本家人在此相逢,從而使“石頭”有了生命——“字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