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文學革命和倫理革命,反對封建倫理道德,提倡個性解放和婦女解放。其文章以白話新體為主,使用新式標點。《新潮》一出,便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其第1卷第1期發行不到一月,就接連三版達10000多份,以後各期也多在15000份左右。新潮社還出版有《新潮叢書》。新潮社和《新潮》雜誌在各大中學校中深受學生歡迎,浙江杭州師範學生施存統甚至也模仿辦起《浙江新潮》,同樣掀起了新舊鬥爭的大波瀾。
。 想看書來
1。“老大中華末了的代表”——辜鴻銘(1)
辜鴻銘可謂蔡元培掌校北大後請到的一個大牌明星。他的同事周作人對之曾做過這樣的描述:“北大頂古怪的人物,恐怕眾口一詞地要推辜鴻銘了吧。他是福建閩南人,大概先代是華僑吧,他的母親是西洋人,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頭上一撮黃頭髮,卻編了一條小辮子,冬天穿棗紅寧綢的長袖方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說在民國十年前後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時代,馬路上遇見這樣一位小城市裡華裝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張大了眼睛看得出神的吧。尤其妙的是那黃包車的車伕,不知從哪裡鄉下去特地找了來的,或者是徐州辮子兵的餘留亦未可知,也是一個背拖大辮子的漢子,同課堂上的主人正好是一對。他在紅樓的大門外坐在車兜上等著,也不失為車伕隊中一個特出的人物。”
辜鴻銘何許人也?又為什麼會如此有趣和怪異?據說辜鴻銘名頭最響的時候,連外國人都慨嘆說:“到北京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簡直成了中國的一個標籤。
辜鴻銘(1856—1928),祖籍福建廈門,1857年7月18日生於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他初名湯生,取字鴻銘,以字行,別號很多,先有“慵人”,後有“漢濱讀易者”,晚年署“讀易老人”,據說還自號“東西南北老人”,取意於自己生在南方的檳榔嶼,學在西方的英、法等國,結婚於東方的日本,居住於北方的北京(一說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住在北洋)。早年,辜鴻銘祖輩由中國福建遷居南洋,積累下豐厚的財產和聲望。父親辜紫雲做英國人橡膠園總管,既操流利的閩南話,又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則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耳濡目染,辜鴻銘自幼就對多種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沒有子女的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指導他閱讀莎士比亞、培根等人的作品。
10歲那年,辜鴻銘隨養父布朗前往英國讀書。布朗先生對他說:“你可知道,你的祖國已被放在砧板上,惡狠狠的侵略者正揮起屠刀,準備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學通中西,擔起富國治國的責任……”臨行,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論你走到哪裡,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到英國之後,辜鴻銘從西方最經典的文學名著入手,以最樸拙的讀、背方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以優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並得到該校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1877年,辜鴻銘從愛丁堡大學畢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並獲得土木工程碩士學位。當年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已是聲名顯赫的人物;40年後林語堂到萊比錫大學讀書,辜鴻銘的著作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14年的留學生活使富有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這之後他又到歐洲多國遊學,據說曾獲得十幾個學位。
令人奇怪的是這位飽受西方近代教育的人,後來卻垂青於中國古代文化。他的這一轉變其實也是很偶然的。1880年他學成回到檳榔嶼,在英屬新加坡政府任職。這時恰好中國近代第一位留法博士馬建忠學成回國,路過新加坡,辜與馬會晤,相見恨晚,暢談三日,辜第一次從這位中西文化兼通的學者口中知道了《易經》、《論語》、《春秋》等經典名著和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從此開始學漢語,讀古書,並很快易服換靴,以一個蓄髮梳辮、戴紅頂瓜皮小帽、穿絲綢長袍緞馬褂、腳蹬雙鼻樑繡鞋的典型中國老學究形象,走上了終生守護舊中國傳統文化的旅程。
1。“老大中華末了的代表”——辜鴻銘(2)
1885年辜鴻銘回國後,經晚清名士趙鳳昌推薦,入兩廣總督張之洞幕府,主要職責是“通譯”。他一邊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一邊精研國學,自號“漢濱讀易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