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3 / 4)

小說:朱門風流 作者:知恩報恩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一一罷去這些開銷,如是才能節省民力。這也很自然,大明初定時除了江浙等地,其他各省都是賦稅極輕,所以國庫縱使多年積蓄,其實仍是有限。

朱棣並不完全是赳赳武夫,他在封王之前也是被洪武帝請了無數大儒悉心教匯出來的。若不是後來用靖難掀翻了建文帝的江山,又痛恨儒生毀謗,他也不至於一力拔高武臣壓制文官。雖說祖宗成法是越不過去的溝坎,但若是完全不知變通,他怎麼可能坐上這江山?此時此刻,看完今日這一篇文章,又拿出前一次的幾份書札仔仔細細又看了一遍。他終於確定,張越並不是一時輕狂。

“這個有趣的小子!”

兩旁的太監宮人聽到了朱棣的這句話,更看到了他面上毫不掩藏的笑意,全都覺得不可思議。除了看到皇太孫朱瞻基,或者是陳留郡主朱寧來陪著說話的時候,朱棣幾乎鮮少有笑的時候,所以朝廷才會有雄峻冷肅的評價,但這三天裡頭,皇帝顛來倒去看了張越那書札好幾遍,笑的時候比什麼時候都多,剛剛出口的那句話更是史無前例!

能在仁壽宮伺候的太監全都是人精,不過是下午,宮中那幾個有頭有臉的大太監就各自得到了訊息,哪怕名義上是在家裡休養的內官監太監鄭和,也聽說了這麼一樁事情。多年飄泊海上,他吃多了魚蝦葷腥,如今他回到北京自然是以茹素為主,生活並不奢侈,完全不像是身居高位的四品太監。

出鎮地方的太監獲賜一品公侯服,鄭和這個受命專征了五次的太監自然也有這麼一套,只是除了接見那些番邦土王,他很少穿上身。此時掀簾出門,見兩個小太監正晾曬著那件緋紅大獨科花盤領右衽紵絲袍子,他便背手眯起眼睛端詳著。

而那個報訊的年輕太監也跟出了屋子,又站在鄭和身邊低聲說道:“公公,雖說那書札皇上都收在奏事匣子中,但左右伺候的也有幾個識字的,依稀看到有說西洋和寶船的事。那位小張大人乃是英國公的親戚,可卻是文官,難保和那些文官一樣請皇上罷寶船,公公不可不防。”

“你回去吧,事情我知道了。”鄭和頭也不回地吩咐說,“你也說過皇上那天脫口說了一句‘有趣的小子’。倘若是他要罷寶船,不過是從眾的提法,皇上怎得會有這樣的評語?皇上是精明人,你們以後不要冒險,是否罷寶船皆出於聖心,況且我如今也沒空管這個。”

然而,當下午一個陌生的小太監前來宣召的時候,先頭還說沒空理會的鄭和卻感到心中一跳,但仍是緊趕著更換官服匆匆出門上馬。待到了仁壽宮,他方才發現接到傳召的並不單單是他一個人,殿外除了戶部尚書夏原吉之外,另一邊還有個他並不認識的年輕官員。

年過五旬的夏原吉在朝中民間的風評都很好——平易近人、生活樸素、體恤百姓、善於理財……總而言之,無數的好評齊集在他一個人身上,但即便是這位執掌了戶部長達十七年的尚書大人,仍然有讓人頭痛的一面,那就是固執。自然,他並不是那種會因為細節問題而在皇帝面前死諫諍諫直至不可開交的人,更不會採取非暴力不合作態度,只是,那些被他視作是矇蔽了皇上的“奸臣佞幸”就不怎麼好受了。

鄭和就是夏原吉眼中的佞幸之一,所以此時他看到這位老尚書冷淡地看著自己,著實有些不舒服,但仍是上前以禮相見,隨即方才看向了張越。

“下官張越,見過鄭公公。”

“原來是小張大人。”

印證了心中猜測,鄭和頓時更感不安。他前後下西洋五次,最初是純粹奉旨行事,到如今已經離不開那片大海,這十幾年的經歷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只有在海上,只有在以大明天子特使的身份接見那些番邦土王的時候,他才能忘記自己只是太監。他心中也清楚寶船遠洋消耗巨大,甚至在每一次下西洋的時候,他都做好了這是最後一次的準備。

“夏尚書,鄭公公,小張大人,皇上召見。”

隨著那小太監端著公鴨嗓的一聲嚷嚷,三人全都從各自的思量中回過了神,慌忙整理袍服,依次以品級入見,張越自然落在了最後面。進殿依次參禮起身之後,他剛剛站直了身子,就聽到上頭傳來了朱棣的聲音。

“維喆,朕且問你,寶船下西洋耗費幾何?”

夏原吉掌管戶部多年,一直緊緊捏著朝廷的錢袋,做事情素來極其仔細,懷中始終揣著一本小簿子,上頭詳細記錄了天下戶口、府庫、稅賦的情形。時時更新刻刻翻看,因此皇帝一開口就直截了當問這個。他並沒有絲毫慌張,甚至不用翻檢那小簿子,他就上前一步躬了躬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