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要博戲,皇上也得謹慎隱秘一些,莫要讓人有可趁之機。”
聽朱寧這最後幾句話越說越低,朱瞻基一下子就領會了其中的意思,不禁啞然失笑。雖說心頭仍是因張太后責備有些不快,但終究比剛剛離開仁壽宮時的鬱郁要寬解了許多。胡皇后木訥口拙,孫貴妃雖靈巧,也不是能說朝堂大事的人,張太后動輒便責以大義。因此這會兒一路走,他就漸漸說起了近來的那些疑難,朱寧雖答得不多,卻終究讓他輕鬆了不少。
“對了,你得空了不妨去英國公府坐坐。你和張越一家的交情極好,如今他妹子在英國公府,自然也就算不得外人。朕雖依言把他分派了去廣東,可他要是在那兒安生做官不想回來了,那朕就難了。太后因為朕年輕,生怕朕一味任用年輕官員,平素提點了一次又一次,就連朕調了年輕的翰林庶吉士充填六部都察院都覺得不妥。別人資歷不夠,他的資歷卻是夠了,有朝一日回來,總能讓……還有,英國公……”
沉吟良久,朱瞻基最終還是把實情撂了出來:“英國公請辭中軍都督府都督的奏摺朕已經駁了,他又上了第二次,朕如今留中未發。你且去探望一下英國公,就說朕離不得他,他既然請辭中軍都督府都督,還請不要忘了朝夕侍左右謀劃軍國大事的職責。”
這離不得三個字聽著真切,但朱寧的心卻是一跳,愣了一愣才答應了。等到送了朱瞻基回乾清宮,她少不得一路順著天街甬道從東華門出宮,心裡卻反反覆覆思量了開來。路過文昭閣的時候,她不合瞧見了正抱著一大摞奏摺往這邊走來的黃淮,連忙停住了步子。
“黃大人。”
“陳留郡主?”
黃淮看到朱寧,要行禮卻又騰不出手來,於是便躬了躬身。一個是閣臣次席,一個是宗室郡主,平日並無往來交情。此時打完招呼,見朱寧頷首示意就要離去,黃淮就打算走,才一邁步就聽到後頭傳來了一個尖細的聲音。
“哎喲,黃大人,這麼一大摞東西。您也不叫上幾個奴婢拿著,這一趟往乾清宮可是老遠的路,這天眼看又陰了!”匆匆忙忙跑上來的王振埋怨了兩聲,就吩咐左右的宦官上去接過黃淮手中的奏摺,又滿臉堆笑地說,“正好咱家順路往乾清宮去奏報內書堂的事,還能幫您分勻一些。這內閣直房可是派了好幾個人在那兒,怎得就知道偷懶?”
見黃淮只是點點頭算是打了招呼,知道這位內閣學士對中官素來冷淡,王振也不以為忤,又上前恭恭敬敬地向朱寧跪下行了禮,因見她擺擺手並無二話,這才送了杜楨往後頭長安門而去。等到他走了,朱寧才把後頭一個仁壽宮的小太監叫了上來,因問道:“我回來這段時日,一直聽人說皇上設內書堂,這是怎麼回事?”
那小太監在仁壽宮行走,自然是頭等伶俐的,忙笑著解釋道:“回稟郡主,這是皇上的德政。皇上說,太祖皇帝不許宦官讀書認字,但卻又選精通書算的小內史監典簿掌文籍,足可見粗鄙之人不堪使喚。尤其是如今皇上命宦官呈送內閣機宜文字,若是不識字,更是會耽誤事情。於是,皇上便決定正式設內書堂,選那些十歲左右的小宦官到內書堂學習文字。小的是沒那個福分,否則興許還能多認兩個字。”
朱寧若有所思地望著王振送黃淮而去的背影,隨即漫不經心地問道:“那皇上建了內書堂,太后和朝中部閣大臣可有異議?剛剛那位王公公據說識文斷字,大約在內書堂教書?”
“太后原是說祖制如此不可擅改,但皇上說太祖皇帝禁令原本就不是隻許不通文字者為內侍,再說,教內侍識字也是從永樂年間就有的,太后思量下來也就答應了。至於部閣大臣倒是諫勸了幾句,但不是什麼大事,因見皇上主意已定,也就沒有再勸。倒是聽說御馬監劉公公海公公等幾位資歷老的公公勸過,但皇上一概不聽,事情也就這麼定了。至於王公公,因進宮之前教過書,如今在內書堂當教諭,不過真正主管的是翰林院一位修撰。”
雖說之前王振一路護送自己進京,但朱寧素來不喜用太監,再加上那是宮裡的人,自然是敬而遠之。回宮之後和她打交道的多半是王瑾範弘劉永誠一流,王振還排不上號。但是,瞧見他今日逢迎黃淮的畢恭畢敬,她總算明白了當時大哥朱有燉為何有將王振留下之意。
這樣識文斷字卻又小意低微的人,原本就最是討人喜歡不過。
朱寧的翟車停在東安門外,一路送行的那個小太監到了門口就被她打發了回去。就在她登車之前,就只見數騎人風風火火地疾馳了過來,就在她身前不遠處倏地停下。為首的那人瞧了她一眼,旋即就立刻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