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主人公的愛情程序,其構思正是來自他對松康林地的觀察和感受。
哈代的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草屋,坐落在松康林地深處。草屋仍保持著哈代當年的原貌,映掩在林木之中,襯以鮮花綠草的裝點,自然古樸,寧靜美好。哈代在十六歲時曾寫過描寫這幢草屋的詩句:“高大彎曲的山毛櫸,用低垂的樹枝織成幃幔,輕拂著屋頂……。”在小說《綠蔭下》裡,這幢草屋是主人公住屋的原型。哈代真實地描寫了它的外貌:“這是一幢低矮的長方形草屋,帶脊的屋頂是用秸稈蓋成的,樓上的窗子破壞了屋簷,中間的煙囪高高地突出於屋脊之上,還有兩個煙囪聳立在草屋兩端。”屋內,右邊的房間還保留著當年的麵包烤爐。左邊房間的地面鋪著石板,天花板中間架著一條石頭桁條,上面懸掛著槲寄生。樓下的壁爐還在,兒時的哈代常坐爐前,出神地傾聽祖母為他講述迷人的鄉下放事。樓上哈代當年的臥室還保持著原樣,少年哈代喜歡獨坐窗前,悄悄地對著花園沉思。哈代出身貧寒,草屋平凡普通,室內裝飾簡陋。然而偉大出於平凡,正是在這幢平凡的草屋裡,誕生了一位天才作家,為英國文壇增添了光彩。
在草屋背後東北方向,是一片廣袤空寂和起伏不平的高地,這就是哈代在小說《還鄉》中描寫的愛敦荒原。荒原一望無際,上面點綴著一簇簇石南和荊豆,其間夾雜著一些長滿冬青和荊豆類植物的土坑。在哈代筆下,愛敦荒原似乎是一個時值暮年的老人,神情寂寥,面容寡歡。天上懸著灰白的帳幕,地上鋪著蒼鬱的灌莽,一到傍晚,它就呈現出一片朦朧迷離、陰沉昏聵、空曠蒼茫而又威嚴堂皇的景象。哈代正是以這片荒原為背景,為我們敘述了一個熱血青年企圖改造它面給自己造成的悲劇。哈代筆下的荒原神秘可怖,帶有強烈的悲劇氣氛。然而從日麗風清的午後看去,荒原上山巒起伏,青草綠樹,鬱鬱蔥蔥,並不使人感到害怕。
哈代的小說描寫的基本上都是他所熟悉的故鄉,小說中描寫的地點大都有其所本。今天,這些地點都變成了文化名勝,成了人們探古尋幽的所在。從哈代的故居下山,向南便是下博克漢普屯,向西則是斯頓斯福特教堂。這都是哈代在《綠蔭下》裡描寫過的地方。斯頓斯福特教堂不僅是哈代幼年常去遊玩的地方,而且哈代的家人死後都埋在這座教堂的墓地。哈代死後,人們尊重他希望把自己葬於家族墓地的願望,又照顧到各界人士希望把他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角的要求,於是將哈代屍體解剖,將心臟葬於斯頓斯福特教堂,將骨灰安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詩人角。這種解剖屍體分葬兩地的做法,成了英國文壇上絕無僅有的一件超逸之舉。
在上博克漢普電西北方向不遠處是坡道爾小鎮,它是哈代小說《遠離塵囂》中韋瑟伯利農場的原型。再向東是哈代在小說中描寫過的另一處名勝伯爾裡吉斯。它是著名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祖先老屋的舊址哈代在小說稱之為金斯伯爾。就是在這座屋子裡,安琪爾·克萊爾殘酷地拋棄了苔絲,從而造成苔絲的巨大傷痛和悲劇。在多塞特,還有許多與小說《苔絲》有關的地點,如小說開頭描寫苔絲父親從夏佛茨伯利前往曼霍爾途中所提到的美酒酒店,苔絲住過的小屋,苔絲被捕的地點等。
1883年,哈代搬遷到多塞特的首府多切斯特居住。多切斯特就是哈代小說《卡斯特橋市長》中的卡斯特橋。哈代以它為背景,敘述了打草人亨察爾從落泊、發跡到毀滅的悲劇故事。卡斯特橋是繼韋瑟伯利農場和愛敦荒原之後哈代描寫的又一個典型環境。在小說中,卡斯特橋不是一座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而只是一片集中在一起的村莊。哈代在小說中曾這樣描寫過:“農家的孩子可以坐在大麥草垛下,把一塊石子扔進市府職員辦公室的窗子裡去;割麥子的人一邊幹活兒,一邊可以向站在街道拐角上的人點頭打招呼,穿紅袍的法官審問偷羊賊的時候,可以在羊的叫聲中宣讀他的判決;……”而如今,多切斯特已發展成為一箇中等城市,再難找到卡斯特橋當日的影子。在市中心,亨察爾當年的住房還在,上面釘有一塊“亨察爾住宅”的牌子。離亨察爾住宅不遠,便是哈代的塑像。塑像按照哈代生前最喜歡的一張照片設計:身穿夾克,手持禮帽,小腿打著綁腿。這是英國農民的裝束,哈代藉此表明,他是英國農民的忠實兒子。在哈代塑像下方不遠處是哈代在小說中描寫過的國王旅館。當初被亨察爾以五個基尼的價格賣掉的妻子蘇珊回來尋找丈夫,就住在這家旅店,並從旅店樓上的窗子裡,看見亨察爾已經發跡,當上了市長,正在市政大廳裡宴請賓客。在多切斯特,還有一些與哈代有關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