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飯店找了一個專業的酒店管理集團——香港半島集團——來負責其日常運營工作。這種做法在當時也是首例。
現任北京長富宮酒店總經理呂聚傑曾經親歷了北京建國飯店的早期運營。1981年,他被當時的旅遊局派到建國飯店去工作,從飲食部門的副總開始做起。他告訴《中國商業週刊》的記者,當時香港半島集團帶來了全新的管理體制,涉及店內人員招聘、培訓和管理等多個方面;但是這種管理體制極其嚴格,很快便激起了多數員工的抗議。
“許多人都對這種管理體制不能理解,認為讓他們時刻保持良好的站姿、對店內的客人微笑、甚至於說流利的英語都是丟臉的事情”,呂聚傑說。
當時半島每年收取建國飯店年收入的3%到5%作為管理費用,員工們對此也有很大的抱怨,說這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但是飯店令人意外的出色業績和豐厚的收入很快打消了員工們的不滿,並且變成了他們努力工作的動力。在開業後的7個月內,飯店的收入累計達到110萬元,而當時建國飯店的平均房價幾乎是全北京最高的,是北京飯店的2倍以上,建國員工們的收入也是其他同行的2至3倍。
酒店業:經濟發展的見證者(2)
建國飯店的成功轟動了全北京乃至全中國。那幾年,在旅遊局的號召下,全國酒店行業掀起了“向建國學習”的旋風。
許多酒店業主也紛紛效仿建國,從外面引入國際酒店管理集團來協助他們經營酒店業務。
喜來登酒店集團是繼半島酒店集團之後被請入的第二個酒店管理品牌。它在大陸管理的第一家酒店是位於北京東三環的長城飯店。長城飯店於1983年對外開放,最初是由中國人自己管理,但是業績慘淡;直到1985年,業主才決定請外援,於是找到了喜來登。雙方隨即簽訂合作協議,而酒店的業務也奇蹟般地好了起來。
此後,英國的洲際酒店集團和香港的香格里拉集團也相繼進入,法國的雅高集團於1985年進入,美國的希爾頓集團於1988年進入。其中,香格里拉集團比較特殊。它最初在大陸的業務是買入地產,將其建成酒店,然後再自行管理;但是最近幾年,它開始轉換業務模式,只專注於做酒店管理業務。
20世紀80年代,除了上述幾家由國家指定的酒店以外,還有一批酒店在中國的大城市裡投入建設和運營。但是當時的酒店行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絕大多數酒店都是由中國人自己管理,而這些管理者也不過是摸索著前進罷了。
直到1988年,為了規範和提高酒店行業的設施和服務水平,國家旅遊局頒佈了“星級酒店評定標準”,各個酒店也按照這個標準被劃分為不同的等級。
至此,中國的酒店行業又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酒店行業的低谷階段:供大於求
進入90年代,尤其是1996年到2000年之間,中國經濟開始發展,房地產開發商也順勢掀起了一輪建造酒店的熱潮,酒店數量前所未有地多。然而,酒店行業的收入卻不升反降。
據資料顯示,從1996年到2000年,也就是中國的“九五計劃”期間,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保持著的年增長率,而當時的酒店投資回報率也很高,大約是20%。因此,無論是國有機構還是私人機構都瘋狂地投錢興建酒店。
到了90年代末,中國大陸的酒店數量從1980年的203家增長到了1987家。到了2000年,這一資料又飆升到10481家,酒店的客房數量達到萬間。其中有萬間是在1996年到2000年之間新添的,客房的年增長率是,而同期酒店客人入住數量的年增長率卻只有4%。
房地產商們只是盲目地建酒店,抄襲別人的設計,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並不清楚酒店經營的本質應該是提高服務質量。面對激烈的競爭,商人們唯一想到的就是降低房價,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客人。
而結果卻令每個人倍感失望,全國酒店的平均入住率和利潤從1996年開始不斷下滑,1998年達到了最低值,到了2000年才稍有上升。
經濟型酒店是上世紀40年代由美國人發展起來的概念。到了90年代末,它才出現在中國消費者的視線裡。
1997年,上海錦江國際集團(現在已成為中國領先的酒店集團之一)推出了中國的第一家經濟型酒店品牌——錦江之星。
1998年,上海出現了第二家經濟型酒店品牌——新亞之星——這也是當時中國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