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聲議論著飯菜的味道,彼此你夾一塊肉段,我夾一塊帶魚。”這種類似白描的的寫法,同樣給人強烈的感動,感覺出破案的艱辛。
最後,系列殺人案終於真相大白,兇手是一個與主人公有著相同教育背景、經歷甚至性格的人。所不同的是,兇手“沒有對專業應有的敬畏與責任”,這才導致了爭強好勝以及遭遇挫折後的仇視與報復。也許,這就是作者隱藏在故事中的深意。今天,研究生方木作為正義的一方,終於破解迷題,但是明天呢?如果不能堅持心理的底線,又會發生什麼?
《心理罪》是作者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但在這部書裡,作者體現出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敘述風格,甚至故事的發展都帶有濃重的犯罪現場氣氛。顯然,這是作者所獨有的,也希望作者能堅持獨特風格,讓方木的故事能繼續發展下去。
最後透露一點,作者雷米是一名警察。警察具有敏銳的感覺很正常,難得的是警察能夠如此有條不紊地寫作,有這樣從容不迫的風格。這讓作者更像個老手。實際上,他已經是個講故事的老手了。
恐怖外衣下的悲天憫人
文/蓮蓬
長期以來,我都很難給雷米的《心理罪》一個準確的定位。它毫無疑問是一部型別化的小說。懸疑?驚悚?推理?恐怖?似乎每一種元素都在《心理罪》中得到了體現,而又很難將其簡單劃歸入某一種型別。雷米自己給作品的定位是:犯罪小說。說實話,我對是否接受這種定位猶疑不決,因為,《心理罪》實在是太特別了。
作為一個恐怖文學社群的首席版主,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已經看過了太多的恐怖文學作品。從韓日式的無處不在的心理驚悚,到歐美式的血肉橫飛的感官刺激。審美會疲勞,恐怖同樣也會疲勞。在已經難有作品引起我的閱讀興趣的時候,雷米的《心理罪》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
我得承認我被嚇到了。整個閱讀過程是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即時在9月,我仍然能感覺到背後襲來的陣陣涼氣。那不是某種虛無飄渺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一種真實,殘酷到你無法想象,難以接受。
在我幾十年的人生歷程中,雖然不能說一帆風順,但是也算波瀾不驚。我一直以為所謂罪惡只會出現在電視劇中、法制節目中,而永遠不會降臨在我的左右。而《心理罪》讓我感受到身臨其境般的詭異旅程。毫無疑問,雷米是一個優秀的講述者,看似波瀾不驚,平淡冷靜的娓娓道來,卻讓我們在關注文字的同時,悄悄睜開了另一雙眼睛。是的,我們就在現場,我們目睹了罪惡,我們甚至聞到了空氣中淡淡的血腥味。不止一個讀者感慨看《心理罪》的過程好似觀賞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電影。他讓我們在合上這本書的同時才感到額頭上已經是冷汗涔涔。大概因為雷米所從事的特殊職業的原因,他對刑事偵查活動進行了近乎於教科書般準確無誤的描寫。這就使得本來就極具寫實性的《心理罪》宛如一篇結案報告一般令人震撼。
你可以詛咒雷米對暴力近乎痴迷般的追求,他對於超乎人類想象的殘忍似乎具有天生的抵禦能力,冷靜、客觀。然而這樣一個對所有令人髮指的罪惡都習以為常的人,在他的小說裡,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聖徒般悲天憫人的情懷。方木在凌晨的天台夜祭吸血鬼馬凱;劉建軍對著病房含混不清的“對不起”;泳池邊方木近乎癲狂的拯救。透過一個外表冷漠,內心火熱的人物——方木,雷米讓我們在渾身冰冷的閱讀過程中感到了些許溫暖。他在冷靜剖析,甚至是殘忍揭露人類的基本情感之一——嫉妒的同時,也讓我們同時見證了另一種情感——友誼與良知的偉大力量。邰偉對方木戰友般的情誼;杜宇對室友矢志不渝的信任與支援;喬教授身陷烈火卻至死沉默。這讓我們在經歷了恐懼與震驚的閱讀後,仍然可以從容地面對未來。我們知道,即時面前是一片暗藏危機的濃霧,總會有方木、邰偉、喬教授站在我們身邊。他們吸著煙,表情疲憊,目光銳利,微笑著對你說:沒關係,有我在。
不騎掃帚的魔法師:神化的方木和哈利·波特
文/蘇京
最近看了兩本書,《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和雷米的《心理罪》。這兩本書都是我期待已久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自不必說,而雷米則是近一年來我最希望,同時也是對其前景最有信心的一本書。
雷米成名於天涯社群蓮蓬鬼話,作為版主,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看著他一步步走到今天。從當年一部震驚天涯的犯罪小說,到今天萬人期待的《心理罪》。雷米開創了一個新的懸疑小說流派:寫實犯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