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嚮往的:詩歌精神的全球化。當一位美國詩人和一位伊拉克詩人一起朗誦,你會發現:他們的作品多麼像。同理,讓阿多尼斯和我最愉快的,莫過於能從對方的字裡行間讀出“我自己”:不安,震盪,追尋,超越。永遠出發,卻永無抵達。一次次瀕臨“從岸邊眺望自己出海之處” ,把所有旅行都納入一個內在的旅程,去書寫一生那部長詩。

詩歌精神的語法,貫穿在這部大書之內,通透璀璨。它,是我們唯一的母語。

楊煉

倫敦,2009年1月6日

“風與光的君王”(1)

——譯者序

他的故國是敘利亞,在一個叫做卡薩賓的海濱村莊出生、成長。

他擁有黎巴嫩國籍,又常年定居巴黎——他自我放逐的地方。

他在詩中寫道:“他有多重身份,因為他只有一個國度:自由。”

他還說過:“我真正的祖國,是*語。”

他的名字是阿里·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伯爾。

阿多尼斯也是他的名字。

阿里——阿多尼斯——1930年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之家。因為貧窮,他13歲時尚未進入學校讀書,但慶幸的是,父親雖是農民,血液裡卻繼承了*民族對詩歌的熱愛。在父親的引領下,他進入了*古典詩歌的奇妙世界。在學習、背誦古詩之餘,他的詩才也逐漸展露。1944年,當時的敘利亞總統前往阿里家鄉附近的塔爾圖斯城巡視,少年阿里有機會對總統吟誦了一首自己創作的愛國詩歌,總統大為賞識,並當場允諾由國家資助他就讀城裡的法國學校。阿里入學後苦讀法文,兩年後便能閱讀法國詩人的原文作品。隨後,他進入大學攻讀哲學,並開始以“阿多尼斯”(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敘利亞國王忒伊亞斯之子)為筆名發表詩作。大學畢業後,他進入敘利亞軍隊服役,其間因為曾加入過左翼政黨而入獄一年。1956年,發生了一件戲劇性的事情:他結束兵役後隻身前往鄰國黎巴嫩謀生,剛進入黎巴嫩國境五分鐘,敘利亞便宣佈全國總動員,同埃及並肩作戰,抗擊發動蘇伊士運河戰爭的英、法、以三國。只不過短短几分鐘的時間,敘利亞少了一名士兵,卻多了一位詩人。

在貝魯特,阿多尼斯結識了詩人優素福·哈勒,兩人意趣相投,共同創辦了在*現代詩歌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雜誌《詩歌》,為*先鋒派詩人提供陣地。此後,他又擔任另一份文學刊物《立場》的主編,並在黎巴嫩大學任教。作為詩人、學者、思想家的阿多尼斯,對貝魯特這個*世界“政治的邊緣、文化的中心”情有獨鍾,並經申請獲得了黎巴嫩國籍。1973年,他以優異成績獲貝魯特聖約瑟大學博士學位,其旨在重寫*思想史的博士論文《穩定與變化》分四卷出版後,在整個*文化界引起震動。20世紀80年代,阿多尼斯旅居巴黎,並任西方多所大學客座教授。80年代以來,他曾榮獲布魯塞爾文學獎、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學獎、馬其頓金冠詩歌獎、阿聯酋蘇爾坦·阿維斯詩歌獎、法國的讓·馬里奧外國文學獎和馬克斯·雅各布外國圖書獎、義大利的諾尼諾詩歌獎和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國際大獎。近年來,他還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阿多尼斯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詩人、思想家、文學理論家、翻譯家、畫家。除了極為豐富的詩歌創作外,他還著有十餘種文學評論與思想理論著作,編選過多部*古代與現代詩集,並有十幾部譯作問世。近年來,阿多尼斯還嘗試涉足現代繪畫,在巴黎舉辦過個人畫展。他繪製的具有現代風格的抽象畫,常被用作自己詩集的封面和插圖。

阿多尼斯是*詩歌現代化最積極的倡導者,他提出的一系列詩學見解,為*新詩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他看來,以新詩運動為標誌的*詩歌現代化,關鍵並不在於形式的革新,而在於內容、語言的革新,在於看待人生、宇宙觀念的革新。因此,詩歌體現的不僅是文學與審美的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文化問題,是一個“關乎人、存在、人道與文明的問題”。新詩首先應該代表一種新的觀念,“其核心是探尋與抗議:對各種可能性作探尋,對主流發出抗議”。新詩不能滿足於像浪漫主義詩人那樣抒發感情,而應體現全面、嶄新的文化觀,表達對人生、社會的全新認識。詩歌也不能滿足於像現實主義詩人那樣反映現實,而應該啟迪讀者,如火焰一樣為他們照亮新的天際。文學應與政治分開,不應淪為宣傳意識形態的工具。詩歌是一種最崇高的表達人的方式,應著力探索心靈、愛情、疑問、驚奇和死亡的領地。現代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