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暫息干戈,以敦和好。為此照會。”
恭親王未提及俘囚之事,要求英法停止敵對行動,以便重開和談。
而兩使節強硬地回覆恭親王,只要英法人質未放還,便談不上停止敵對行動,更不必說和談了。葛羅男爵還向親王重申:“清軍侵犯人權,違背起碼信譽,致使作為談判代表前去通州並和平返回的幾個歐洲人死傷……”。
恭親王則答覆,被扣之人“未受虐待,而受善待”。交涉還算順利,不過,親王一句話使英法雙方不安。他曾問道,既然你們軍事上得勝,少幾個軍官會有何過錯呢……。這使聯軍甚為不安。
就在此期間,聯軍搶掠又起。周圍村莊家家遭到英法軍隊勒索和搶擄。軍營夜晚大開著門,士兵,特別廣東苦力,溜出去搶劫、姦淫村婦和姑娘。鄉民憤怒不已,抓住其中三個強賊,當場打死。英軍藉此也槍斃第四個苦力,鞭打另一些人。葛羅再次致書圖韋奈爾外交大臣,表示憤慨心情:“一個物產出奇豐盈的地方,又遭劫毀壞。清兵之後,聯軍及苦力搶走一切,毀掉一切。各個村寨、農莊,空無一人。兩司令聲稱阻止不了劫掠,真叫我羞慚不已,無地自容”。
第十三章 八里橋戰役(6)
9月25日
在致恭親王的一封總結性長信中,葛羅特使強調,中國政府不誠實的態度只能加劇局勢惡化。他呼籲親王表現出“文明國家間應有的榮譽感和公正性”,並“預防可能再發生的不幸”。但他發出毫不含糊的警告:
“本人認為應當向殿下和清政府成員鄭重宣告,法蘭西政府希望保持貴國現帝制王朝,不忍京城被毀,故願我們兩帝國之間恢復和平。但是,出於不接受——惟註定輕率可解釋,或出於缺乏誠意—先前例子已經太多,若中國政府拒絕我們兩盟國的正當要求,那隻能靠武器說了算”。
這便是給恭親王提供的選擇:要麼屈服;要麼摧毀北京,推翻清朝!葛羅特使還補充道,天朝如果不屈從英法兩國條件,最壞的情況還會臨頭。他限親王三天之內了斷。“要麼在通州達成和平,要麼英法向北京進兵”。
等待答覆期間,格蘭特和孟託邦派兵佔領各城門。為避免發生任何事件,聯軍士兵一律禁止入城。同時,清兵俘虜被派去收屍,特別從運河中撈出許多具,均已轉交通州知府。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四章 北京啊!北京!(1)
9月26日
英法聯軍兩帥派出一支重要偵察隊,潛入北京城下。任務在於探明通往京城的道路,摸清城防的各個敏感點;同時也給中國政府造個強烈的印象。法軍方面,帶隊的有參謀部騎兵少校康普農,孟將軍特派的一個“十分機智、剛毅的軍官”;英軍方面有普羅賓少校。
聯合偵察回來,康普農少校作了彙報。他們沿鋪石板的八里橋馬路行進,掠過一個大的炮兵支援隊;再向前走四公里,遭遇清軍騎哨向他們齊射。隨後,進入近郊。這是他們初次看見中華帝國首都。“我們終於接近這座嚮往已久的京城,那宏偉的城牆和城門高樓在天際清楚地勾勒出來,距我們停住之處僅一千二百來米”。康普農要普羅賓陪他走近城牆看個究竟,可對方不同意,情願帶領錫克兵朝北再行一段路,欲查明有無清軍兵營。
而康普農不放棄自己的想法。由兩名軍官和十來個炮手陪同,他深入一個很近的鎮子。“我們穿過一條很寬的大街,兩旁多為木機構房屋,正面雕門畫棟。靠近鎮子中心,有兩座牌坊,間隔不遠。家家戶戶,房門緊閉,街上人太多,表面上無動於衷,但很難離開一些。我們於是走近到只離城門百來米之處。城門比城牆約高一半,估計有十二到十四米高,而最高處則有四行水平的十二組四瓣飾,每個似帶有船牆那樣的炮孔”。
街上人多,有點擁擠。法軍偵察員感到有幾個清兵尾隨。他們決定不再滯留。半路上康普農遇到英軍同伴,他們也未發現任何清軍兵營的影子。由這次偵察可見,北京之路將通行無阻。
同一天,葛羅致函孟託邦說,如果最遲至9月29日還得不到恭親王滿意的答覆,那麼自次日起,兩司令便可像所打算的那樣,向北京進軍。對和平解決可能性一直持保留態度的孟託邦,比任何時候更認為,“兩位特使總喜歡以外交行動排除所有障礙看作幾天內就可實現的事情”。他表示不再採納看來純系幻想的做法,故而已做出向北京進軍的部署。事實上,他相信和平只能在北京實現,因為中方“害怕看到都城遭劫,朝廷會被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