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立即予以回覆,再次強調負責處理以前“不能盡心和議”之事。但對那種幻想清朝會垮臺的警告方式,他表示不予理會。他重申,京師將由清軍英勇保衛,誓死地保衛。他宣佈將進行新的決戰。最後,恭親王保證,人質並未處決,只待和約批准後放回。換句話說,可謂完全駁回。
葛羅和額爾金認為,此信“很糟”。恭親王仍然拒絕釋放人質,這不是好兆頭。葛羅嘆道:“倘若本人害怕之事出現,那將是這次遠征中最令人痛苦的一段”。
格蘭特將軍和額爾金勳爵前去拜望俄羅斯公使伊格那提葉幅。英法聯軍北進以來,俄使一直跟隨在後,並在通州住下。伊氏向他們獻出親手繪製的一張北京地圖;而同樣一張早在上海時已提供給孟託邦將軍。他曾讓人在馬車輪子上安裝一種里程計速器,把京城所有馬路和街道的長度全都測出!他還給他們描述了北京城內的情況,北屬滿族區,以紫禁城為主;南為漢人區。俄使答應把這張珍貴的地圖借給格蘭特將軍,後者遂請隨軍照相師畢託將北京地圖拍下來。
9月27日
拿皮耳少將的兩個團及攻城炮隊,從河西務調來增援,參與攻奪北京城門。格蘭特司令焦急地盼望他們快來。等不到他們及彈藥,他不願繼續作戰。
9月28日
普羅賓少校又去進行新的偵察。這回,他終於摸清北京東北郊有清軍兵營。第二天,兩位特使再次重申釋放人質的要求。
9月29日
恭親王馬上回復,要英法聯軍停止威脅京城,並撤回到張家灣。
在給葛羅的照會中,他強調說:
“貴國之兵,現在逼近京師,彼此俱有戒心,疑難
畫押用印。應請貴大臣先行退兵張家灣一帶後,三日
內,本爵將續約繕寫清楚,派員齎送至通州、張家灣
第十四章 北京啊!北京!(2)
適中之地畫押後,再行定期會晤,以堅永遠和好之意
……。
至從前被獲之人,現皆以禮相待,並未難為,
俟退兵立約之後,定即派人相伴送還。所有本爵之
為人,前照已經說明,決不食言失信”。
讀罷此信,葛羅抱怨中國政府“盲目判斷”,聲稱不明其中緣由。他致函孟託邦說,“清政府正在把一場令人遺憾的災難引向國都,也可能引向王朝。我們將起碼有權說,我方為防止這種災難做了該做的一切”。對於人質的命運,至少其中一些人的,聯軍不再抱有多大幻想。其實,很明顯,恭親王之所以一再強調人質要在和約簽字後才釋放,是因為擔心聯軍發現他們遭受虐待後會藉以報復,並強加更為苛刻的和局條件。葛羅就此寫道:“他又在騙我們,一切使人擔心他將無權把他們還給我方”。
漢學家高第認為,這仍然是同樣的拖延手法,早已在上海、大沽、天津及河西務用過,旨在延緩英法聯軍挺進北京。
孟託邦不如兩特使那樣易於和解,要求第二天在法軍大營召開兩軍戰時委員會會議。
9月30日
額爾金和葛羅兩使節,格蘭特司令,以及勒布林和弗利兩聯絡官,聚在孟託邦將軍左右開會。孟將軍先分析局勢。聯軍得到休整,精神飽滿;軍需供應很有保障,尤其牛肉充足。他保證說,現就等從天津運來糧食和彈藥,肯定不會晚到。孟託邦認為有一種感覺,恭親王的外交函件必定有詐,旨在讓僧格林沁總兵調集新的人馬於北京城下。
孟將軍介紹了他想象到的兩種假設。要麼是清軍“試圖再碰最後一次運氣”,以阻止英法聯軍進發北京。他說,正好求之不得,因為聯軍在北京城門前新的最後勝利將加速和約簽署。要麼,聯軍儘管圍城炮火不足,但不放一槍,便可把欲奪之京城一舉拿下。這般鋌而走險,也許曠日持久!他一再強調,鑑於冬天因素,不管發生什麼情況,他決定11月1日離開北京。在後一種設想下,既然在京過冬會有諸多不便,聯軍無論如何要撤回到天津。
藉此機會,孟託邦要求中止外交關係,把全權交到聯軍兩司令手中,以便毫不延遲地恢復軍事行動。這方面的決定當下作出。額爾金和葛羅兩使隨即通告恭親王。
於是,征戰事務重又由聯軍將領執掌。拉否例就此指出:“在這次遠征中,事情總是那樣重迭地變換,既行動交替地進行,時而由使節轉到將帥手中,時而由將帥轉到使節手中”。
10月1日
葛羅男爵收到恭親王帶威脅性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