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2 / 4)

人之一,在1913年也經常來到圓明園廢墟。面對殘垣斷壁的淒涼景象,他寫了一首悲傷的詩,曾被汪榮祖引用在《失樂園》一書中。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北京一直紀念圓明園火劫之日。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認為,火燒圓明園事件是“中西關係史中萬達爾主義的最典型例證?”。

正如丹拜夫人指出的那樣,中國人對圓明園的傷悼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甚而至於成為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慾火燒圓明園以懲戒皇上、而且只想懲戒皇上一個人的額爾金,對此肯定會深感驚詫。

對此懷有仇恨的中國人並不限於像康有為這樣的清朝遺民。很多主張建立民國和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從屬於各個政治黨派、各個知識階層的中國人,對此都懷有同樣的情感。離圓明園遺址不遠的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教授和學子們,對遺址更為熟悉,因為他們經常在周圍散步。多麼令人傷心的散步啊!

麻倫在1934年出版的一本關於圓明園和清王朝的書中,引用了很多中國年輕人的話,這些言辭無需做任何評論吧:

“一個有教養的開明國家做出了只有野蠻人才乾的勾當”。

“我只希望有朝一日,我的同胞們有足夠的力量和智慧,踏平巴黎和倫敦,再將它付之一炬。誰膽敢阻止我們?強權就是法!?”

“英國人和法國人因為他們的俘虜受到虐待而憤怒,但他們的搶掠和破壞將激起未來無數代成千上萬中國人的更大憤怒”。

“毀掉一個國家最精美的藝術收藏和建築,是對這個國家的人民,現在和未來的人民,最嚴厲的刑罰”。

圓明園的廢墟就這樣成為中國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一個有力象徵,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即已如此。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勝利絲毫沒有減輕人們對1860年的痛苦記憶。中國當代學者王威寫道:“英法侵略軍對中國文物的破壞極為嚴重,其殘暴的程度為近代史上所罕見。圓明園的焚掠,在人類文化史上的損失是無法估計的,不但毀滅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名園,而且又損失了中國曆代所珍藏下來的歷史文物”。

1980年10月19日,時任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將軍來到正在進行整修的圓明園,並填詞一首,憤怒聲討外國侵略軍的野蠻行徑。

詩詞如下:

如夢令

喜整修圓明園

秋日偷閒郊遊,

圓明遺址人流。

怒目看廢墟,

不忘聯軍寇仇。

整修,整修,

還我河山錦繡。

一次去北京的時候,我曾遇到一位年輕的中國空中小姐,她告訴我,在大學的近代歷史和現代歷史課上,她和同學們曾兩次落淚。第一次是講到火燒圓明園的時候;第二次是講到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對文化、藝術和宗教遺產大肆打砸搶的時候。

第十六章 法國人見證的洗劫(31)

對二十世紀和今天的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維克多·雨果的譴責代表了憤怒和主持正義的神奇力量。他那封關於“兩個強盜”焚掠圓明園的信,經常被人引用。一部以《火燒圓明園》為題的電影在開頭也曾提到雨果。1989年4月,一位中國教授還專程到雨果在蓋納西故居拜訪;他居然發現,雨果也是中國珍玩的鑑賞家和收藏家,他的收藏……來自圓明園。

一位叫沈大力的作家在2003年出版的法文小說《夢湖戀》中,描述了他所看到的圓明園。當他在圓明園遺址散步時,他的未婚妻講起這座以四十處景觀以及各處宮殿的豐富收藏而著稱的宮苑,以及被英法聯軍毀滅的傷心史。他感謝雨果對這夥強盜拍案而起,譴責他們野蠻的掠奪行徑。在沈大力看來,雨果是個大思想家和世界級的大文豪,因受到中國人民的崇敬。的確,《悲慘世界》是中國人所熟知的少數西方文學名著之一。

2002年8月7日的《國際先驅者論壇》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重建圓明園的各種方案,並說中國政府對重建圓明園的計劃予以鼓勵。“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是圓明園入口處的大幅標語。文章的作者希拉·梅爾文說,這個“國恥”指的就是,世界上最壯麗的宮殿園林,中國的凡爾賽宮,在1860年被英國軍隊放火燒為一片焦土。“圓明園的徹底毀滅,像一塊流血的傷口一樣,仍然刺痛著中國的記憶,它是西方帝國主義惡魔的象徵,也昭示著政治與軍事軟弱落後的危險”。文章的作者認為,在眾多中國人眼中,圓明園的廢墟彷彿戰場或墓地一樣,仍然具有著聖地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