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仍然是緬懷憑弔的場所。但是在中國成為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的時候,人們開始對廢墟的命運感到擔憂。
一些歷史學家和建築師主張重建圓明園,恢復其往日的榮光,作為中國戰勝貧窮落後、打敗帝國主義的見證。在政府官員和建築行業企業家的鼓動下,清華大學的教授們甚至已經制訂出了重建的方案。但也有很多人對重建圓明園持反對意見。北京大學的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重建廢墟純屬褻瀆歷史。一個歷史學家拍案而起:“如果重建,它就不再是歷史的遺蹟。主張重建的人對文化和歷史根本就一竅不通。他們只想著發財。我們必須堅決反對這些腐敗的官員和建築企業,反對任何想從中大撈一把的人”。
圓明園有朝一日會重建嗎?另外,應不應該要支援重建之舉呢?
未做最終決定之前,中國正在不惜代價地收回她散失的遺產,並要求西方國家歸還在歷次殖民地戰爭和遠征過程中“搶掠”的國家文物(見2002年3月20日《世界報》)。一份由世界上十八個博物館(包括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共同發表的宣告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它們拒絕了許多國家(包括希臘、埃及和中國)多次提出的關於歸還其藝術和文化財產的要求。中國對這一宣告做出了強烈的反應。中國估計,散落在世界上四十七個國家二百多個博物館中的中國古代文物至少有一百萬件。2000年春天,在香港舉行的一次大型拍賣會上,中國一家國營企業保利集團公司的委託人以三百四十五萬歐元的價格拍下了三個原屬圓明園的生肖動物頭像。這一文物回收專案的負責人還宣告要收回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冊頁。該冊頁被杜潘上校帶到巴黎拍賣,現存法國國立圖書館。
結束語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掀開了中國與歐洲關係史的新篇章。違背國際信義、可恥的萬達爾主義行徑以及對皇帝的羞辱,深深地影響了自此以後歐洲人與中國人之間維繫的各種有關係。歐洲各國害怕受到報復,對中國人的誠信一直持懷疑態度,而且行事肆無忌憚,彷彿國際法在中國不起任何作用……中國方面,他們從來沒有忘記或原諒殘忍、愚昧、把毀滅一個國家的藝術瑰寶視為政治策略的野蠻民族”。
——潘尼迦
對英法兩個盟國來說,1860年遠征的成果是令人滿意的。它們與中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中國向國際貿易敞開了大門。
。 想看書來
第十六章 法國人見證的洗劫(32)
1900年,在有了相當的時間距離之後,樊國樑認為:
“每一方都最大限度地從這次遠征中撈到了好處。法國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為死去的馬賴神甫報了仇。法國人看到了數千名子弟兵進入了一個擁有四萬萬人口帝國的腹地,打敗了它的軍隊,佔領了它的首都”。
“英國為它的貿易獲取了最大的實惠,商人們在開放的商埠迅速致富”。
“俄國重新劃定了與滿洲的邊界,邊境線從此沿黑龍江東行直至與烏蘇里江交匯處……”
關於這一點,悉尼大學的一位歷史學者黃宇和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幾乎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這場戰爭將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英國、法國、俄國和美國糾集到一起,共同對付另一個強國——中國。只有普魯士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沒有參與。
這次遠征最終正式報告的作者布龍多將軍做出了輝煌的總結:
“從白河口至北京城五十餘法裡的防禦工事全線陷落;在烈日下的行軍;在大平原上面對十倍於我、以逸待勞的敵軍取得兩場勝利;奪取圓明園;佔領北京城;向掌握著龐大帝國實權的皇帝強加了一部條約;向西方開放貿易;恢復基督教信仰自由。以上種種,便是此次史無前例的遠征所創造的豐功偉績,歷史應該給完成這次遠征的小部隊留下最光輝的一頁”。
應該到中國去嗎?
歷史學家皮埃爾·德·拉戈斯在1933年出版的一本小書《拿破崙三世及其政策》中,質疑拿破崙三世對外政策的天真幼稚——或者說慷慨無私!他寫道:“雖然他虔誠地服務於臣民,但他從未說過:法蘭西至上!而是說:文明與人類至上”。拉戈斯先生指出了這一政策具有無私的一面。他注意到,儘管拿破崙三世口口聲聲不離和平,但實際上卻發動了多次戰爭,每一次戰爭都是為了某個理念。
克里米亞戰爭就是這樣。戰爭的起因是與俄國在聖地問題上發生衝突,進而擴大到保持歐洲平衡的問題。義大利戰爭也是這樣,它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