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假欽節,都督衡州三郡兵,討桂陽、陽山、始興叛蠻,至即平破之。封安懷縣男,邑五百戶。又破天漆蠻帥晚時得。會衡州刺史元慶和為桂陽人嚴容所圍,遣使告急,欽往應援,破容羅溪,於是長樂諸洞一時平蕩。又密敕欽向魏興,經南鄭,屬魏將託跋勝寇襄陽,仍敕赴援。除持節、督南梁、南、北秦、沙四州諸軍事、光烈將軍、平西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增封五百戶,進爵為侯。破通生,擒行臺元子禮、大將薛俊、張菩薩,魏梁州刺史元羅遂降,梁、漢底定。進號智武將軍,增封二千戶。俄改授持節、都督衡、桂二州諸軍事、衡州刺史。未及述職,魏遣都督董紹、張獻攻圍南鄭,梁州刺史杜懷瑤請救。欽率所領援之,大破紹、獻於高橋城,斬首三千餘,紹、獻奔退,追入斜谷,斬獲略盡。西魏相宇文黑泰致馬二千匹,請結鄰好。詔加散騎常侍,進號仁威將軍,增封五百戶,仍令述職。
經廣州,因破俚帥陳文徹兄弟,並擒之。至衡州,進號平南將軍,改封曲江縣公,增邑五百戶。在州有惠政,吏民詣闕請立碑頌德,詔許焉。徵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尋改授散騎常侍、安南將軍、廣州刺史。既至任所,前刺史南安侯密遣廚人置藥於食,欽中毒而卒,時年四十二。詔贈侍中、中衛將軍,鼓吹一部。
子夏禮,侯景至歷陽,率其部曲邀擊景,兵敗死之。
史臣曰:陳慶之、蘭欽俱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珮,亦一世之榮矣。
列傳第二十七 王僧孺 張率 劉孝綽 王筠
王僧孺,字僧孺,東海郯人,魏衛將軍肅八世孫。曾祖雅,晉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祖準,宋司徒左長史。
僧孺年五歲,讀《孝經》,問授者此書所載述,曰:“論忠孝二事。”僧孺曰:“若爾,常願讀之。”六歲能屬文,既長好學。家貧,常傭書以養母,所寫既畢,諷誦亦通。
仕齊,起家王國左常侍、太學博士。尚書僕射王晏深相賞好。晏為丹陽尹,召補郡功曹,使僧孺撰《東宮新記》。遷大司馬豫章王行參軍,又兼太學博士。司徒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僧孺亦遊焉。文惠太子聞其名,召入東宮,直崇明殿。欲擬為宮僚,文惠薨,不果。時王晏子德元出為晉安郡,以僧孺補郡丞,除候官令。建武初,有詔舉士,揚州刺史始安王遙光表薦秘書丞王暕及僧孺曰:“前候官令東海王僧孺,年三十五,理尚棲約,思致悟敏,既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至乃照螢映雪,編蒲緝柳,先言往行,人物雅俗,甘泉遺儀,南宮故事,畫地成圖,抵掌可述;豈直鼮鼠有必對之辯,竹書無落簡之謬,訪對不休,質疑斯在。”除尚書儀曹郎,遷治書侍御史,出為錢唐令。
初,僧孺與樂安任昉遇竟陵王西邸,以文學友會,及是將之縣,昉贈詩,其略曰:“惟子見知,惟餘知子。觀行視言,要終猶始。敬之重之,如蘭如芷。形應影隨,曩行今止。百行之首,立人斯著。子之有之,誰毀誰譽。脩名既立,老至何遽。誰其執鞭,吾為子御。劉《略》班《藝》,虞《志》荀《錄》,伊昔有懷,交相欣勖。下帷無倦,升高有屬。嘉爾晨燈,惜餘夜燭。”其為士友推重如此。
天監初,除臨川王后軍記室參軍,待詔文德省。尋出為南海太守。郡常有高涼生口及海舶每歲數至,外國賈人以通貨易。舊時州郡以半價就市,又買而即賣,其利數倍,歷政以為常。僧孺乃嘆曰:“昔人為蜀部長史,終身無蜀物,吾欲遺子孫者,不在越裝。”並無所取。視事期月,有詔徵還,郡民道俗六百人詣闕請留,不許。既至,拜中書郎、領著作,復直文德省,撰《中表簿》及《起居注》。遷尚書左丞,領著作如故。俄除遊擊將軍,兼御史中丞。僧孺幼貧,其母鬻紗布以自業,嘗攜僧孺至市,道遇中丞鹵簿,驅迫溝中。及是拜日,引騶清道,悲感不自勝。尋以公事降為雲騎將軍,兼職如故,頃之即真。是時高祖制《春景明志詩》五百字,敕在朝之人沈約已下同作,高祖以僧孺詩為工。遷少府卿,出監吳郡。還除尚書吏部郎,參大選,請謁不行。
出為仁威南康王長史,行府、州、國事。王典籤湯道愍暱於王,用事府內,僧孺每裁抑之,道愍遂謗訟僧孺,逮詣南司。奉箋辭府曰:“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繩,解籙收簪,且歸初服。竊以董生偉器,止相驕王;賈子上才,爰傅卑土。下官生年有值,謬仰清塵,假翼西雍,竊步東閣,多慚袨服,取亂長裾,高榻相望,直居坐右,長階如畫,獨在僚端。借其從容之詞,假以寬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