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書名是:《今日紅色中國:大河彼岸》。
她滿懷熱情地回顧她同斯諾相識四十多年來的歷程。斯諾作為一位年輕的記者,“如飢似渴地尋求真理和知識”,首先來到上海,然後又深入到中國的紅色區域。他在這次採訪中所寫成的書(《西行漫記》)“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這對他來說是最恰當的銘詞。”在抗日戰爭時期,宋慶齡建立保衛中國同盟,他“曾給予很大的幫助”。他“也是中國工業合作運動或稱‘工合’運動的一位熱情的發起人。”本世紀中葉美國麥卡錫主義橫行,他備受政治迫害。“然而,任何事情都改變不了他要消除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鴻溝的決心。”
雖然當時埃德加·斯諾並不知道,正是他於1970年12月同毛主席所進行的長談——當時中國人民的領袖談到為了解決中美兩國之間的問題,有必要同尼克松總統對話,導致了中美兩國人民中斷了二十多年的友好往來的大門的開啟,而這就是埃德加·斯諾畢生所致力的事業的一個目標……
“……中國人民將永遠懷念埃德加·斯諾這位致力於中美兩國人民友好的、不知疲倦的活動家。太平洋兩岸的子孫後代將會感謝他……”
在當時的一封信①裡,宋慶齡寫到斯諾的遺孀洛易斯遵照斯諾的遺囑正把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帶到中國,並且稱讚洛易斯“她多麼能為別人著想!”——因為中國政府提出願意負擔她的路費,她就寧願坐火車而不乘飛機以節約開支。護送斯諾骨灰來華的還有他的摯友、1936年同去陝北的馬海德醫生。馬海德是隨同一個由毛澤東派去治療斯諾的醫療小組前往瑞士的。在北京,斯諾的骨灰被安葬在前燕京大學——現在的北京大學校園的一部分——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