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部分(2 / 4)

小說:興唐 作者:恐龍王

必記得很多的知識面,但大約的先進的與落後的,還能判斷出來。一些想法,在這時代也很超前。可也有不足的地方,智慧權謀機心細節,不要說母親,連普通的重臣有可能都不如。

如果自己起用了一些賢良的大臣,後宮有智慧手腕高超過人的母親相助,替自己補漏拾遺,再加上自己超前的見識,一個更強大的唐王朝很有可能就在自己手中實現了。

可不知母親倒底什麼想法,終是不肯。

劉仁軌並不是堅實的倒武派,聽了李威的話,搖了搖頭說道:“陛下,想合作不大可能……”

“母后的智慧,我很佩服。”

“臣卻更加擔心。”

“也無奈了,劉卿,我問你,父母打兒子可以不可以?”

“可以。”

“兒子打父母可不可以?”

“不可以,但陛下啊,這是皇宮。”下句話不大好說,不能將普遍家庭的情況往皇宮裡搬。昔日,李世民若沒有玄武政變,休想成為一代偉帝,再發展下去,連命多半都讓李建成與李元吉做掉了。就是這樣,李世民手下一干心腹還不放心,尉遲敬德立即闖入皇宮,bī李淵讓出軍國大權。就是怕萬一的事發生。

“當時裴行儉向我提出兩議,我選擇了後一條,就是想讓皇宮以後不再發生人倫慘劇。”

“陛下,你的心意是好的,事情不是你想的那麼發展……”

“我知道,可是我這一次登基,已有些不孝,不能再不孝下去。況且,已有了它,”拍了拍桌子上的奏摺。不是說奏摺的,是指帝位這個大義已握在手中。

“但臣怎麼辦?”處理政務,劉仁軌定下來不及裴炎的,再說,這個頭痛的奏摺,也不能草擬。

“既然裴炎說政務乃是國家根本,那麼我們就談一談這個國家根本。國家根本是什麼,最少讓九成以上的百姓,不愁衣食,沒有好衣服穿,但要能穿得暖和。沒有好食物享用,但最少能吃飽。”

“是,不大好實現的。”

“我也知道,所以昔日不惜爭議,開創了一些財源,正是為了減少百姓的稅務。這還不夠的,於是又因為旱情,想到了增加糧食產量,以及與父皇母后合力推廣因地制宜,立體養殖。但還是不夠,最好能搶出更多的耕地。”

“陛下是指……”

“我朝的耕地有幾條,一是平原之田,是國家的主要耕地來源。從關中到河北河東河南,大多數是這樣的耕田。可是水少田多,唯一的方法,是國家撥出款項,興修更多的水利。”

“是不錯啊,但國庫緊缺,突厥有變,國家需要軍費,還有丹水渠又沒有竣工,陛下又打算贖出部曲,這麼多用費……難哪。”

“這倒不急的。一旦丹水渠竣工,朝廷每年可以節省出大量的費用。突厥人也不是難以對付。但必須從現在就要謀劃。”

“是。”

“還有一個耕地的主要來源,梯田。梯田投入大,見效少,對此我的看法是不鼓勵也不反對。”主要是來自山區的百姓,透過這種耕作方式謀生,其實這種耕作方式,對水土破壞很強的。但在這時候,山區的百姓不借助梯田,又能怎麼辦?就是在後世,梯田也沒有杜絕,更不要說是唐朝了。

“另外就是河谷兩旁的耕田。還有一個重要的耕地,我朝一直沒有重視,那就是圩田。長江鬱水一帶,許多地方適合圈沼澤為圩田。”

李威講的這個圩田,對唐朝來說,很重要的。大禹定九州,活動的範圍從長安到河北,南方最遙遠的地方是太湖,卻將揚州定為最下州。在後世是無法想像的,正是因為河流密佈,雨水又多,氾濫成災,多處地方是沼澤。沼澤多,溼氣必然重。無論從生存,可能環境,都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才將揚州定為九州的最下州。

到了漢朝,最高峰時,人口達到了一億多,甚至比宋朝最鼎盛的時候人口還要略多,江南還是偏隅的地區。正是因為江南環境沒有改造。伍子胥過昭關,換作後世,周圍的山也不高,更不險,還不知道有幾百條道路可以到吳國。但在那時代就不行,翻過了昭關,只有那麼一兩條道路,其他地方皆是沼澤,無路可通。

晉朝的第一次將政權南遷,給了江南一次機會。為了生存,終於想到了圩田,在沼澤的四周起圩埂,築堤圈沼澤為田,加上氣候,江南才逐步好了起來。唐朝的圩田多了,但依然遠不及後世。

這是很普通的道理,換作後世,大多數農民皆知道的,可在這時代,想法依然有些超前。

劉仁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