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是唐朝。難道自己還敢背叛唐朝不成?
只要自己不失去唐朝皇帝嘴中的“道義”,以後唐朝不會對自己討伐的。
反正是這麼理解的。
很快到了石國王都拓枝城(塔什干),召集了諸國。各***隊有不少,遠不止九萬,不過當時訓練時要求的是精兵,只湊到了九萬軍隊。李謹行訓練後,啼笑皆非,這就是所謂的精兵?
但在意料之中,不然不可能屢次讓大食數千士兵打得還不了手。
認真的整合訓練。
已經好幾個月過去了,也有士兵個體戰鬥力還是能看上眼的,可組合到一起,看上去依然不容樂觀。
李威也沒有在乎,不可能讓每一個士兵都到前線的,抽了一抽,抽去了四萬能看得過去的軍隊,其餘的軍隊分駐在各個要道上,堅守關卡。這才是李威看重的,國家多,各國雖然類似一個聯盟,不可能做到十分齊心,比如石國,他在後方,若不是自己親自前來,換作王方翼,都不可能讓他們出動軍隊,前往烏滸河,與大食人交戰。即便出,也不會出多少。
做了一些安排後,率領著軍隊立即前往沛肯城。其他各路軍隊,也向沛肯城進發。
到了沛肯城後,稍作了休息,立即率領五萬多大軍,衝向了烏滸河。
說戰就戰,先聲奪人。
這也是有史以來,中原軍隊在最遠的地區作戰。
三月到來,烏滸河畔在和風吹拂下,也吹來了春天的生機,可這片嫩綠的生機,很快讓一片刀光劍影瀰漫起來。
第九十二章 聲東擊西(上)
第九十二章聲東擊西(上)
唐朝八千軍隊到來,想瞞也不瞞不住。
李威派了大量斥候到了呼羅珊與塞斯坦,薩勒姆同樣也派了斥候來到河中。這是行兵作戰的基本常識,只是規模大小,重視程度不同罷了。
到了柘枝城,唐朝皇帝開始整合軍隊。同樣是基本常識,是多國聯軍,雖然唐朝諸將訓練過的,可不是在一個地區訓練,分成了九個地區訓練,再加上八千唐朝軍隊進入,必須進行短暫的配合整編,不然交戰時反而會影響戰鬥力。
自己手上也存在著這個問題。
唐朝皇帝親自親征,來勢洶洶,薩勒姆不敢託大,因此調來了大量波斯偽軍,進行支援,同時將情況向後方反饋。
這些軍隊也要進行一些基本的整編,否則也不能上戰場。
薩勒姆很理智,沒有將戰場推進到烏滸河北岸,這裡是河中地區的地盤,若只是河中各國聯合,他會毫不猶豫地渡過烏滸河,主動發起進攻。可是唐朝軍隊到來,增加了變數,因此選擇了穩妥的打法。
另外即將來到的戰爭,要考慮一條重要的因素,烏滸河!
烏滸河到了下游,水勢平緩,容易渡過。
此外有地形。烏滸河最深的地方不是在下游,是在中游,到了下游,因為缺少雨水,太陽的蒸發,農田的灌溉,河水並不深。當然,也要船舶才能渡過的。可是到了下游,兩邊皆是平坦的綠洲與戈壁灘。只有少量的丘陵,不但數量少,也不高,幾乎一大半地區,都可以作為渡河的渡口。無險可守。
同時平坦的地形,使雙方軍隊的佈置一目瞭然。
因此,薩勒姆在沒有摸清唐軍底細之前,選擇在河南,欲將主動權掌控在手中。看著地圖,薩勒姆開始下命令了,讓手下頭號重將卜扎裡夫率領一萬人先行去往烏滸河,在這之前,在烏滸河已經設下五座軍營,合計一萬兩千多人。然後又對卜扎裡夫再三囑咐,勿要貪功,加上巡邏,一旦唐朝軍隊開始渡河,這個比較容易看的,立即準備投石機向河中拋射,再從岸上組成第二道弓弩防線,然後利用壕溝與柵欄進行第三道防禦。
但除了唐朝軍隊奔向沛肯城外,在縛喝城還有一支強大的唐朝軍隊。有可能唐朝軍隊主攻方向是謀夫城,也不排除唐朝軍隊主攻方向是疾陵城,得了疾陵城,就能與疾陵城幾支波斯叛軍會合,甚至有可能動搖整個塞斯坦地區,危及到大食在信德的統治。而唐軍此次大張旗鼓,則成了吸引他主力的佯攻。
在沒有弄清唐朝軍隊底細之前,薩勒姆又派了手下另一名重將素裡姆再率一萬軍隊前往迦布羅城,進行增援。
這一戰沒有打響,似乎在向消耗方向發展。
打消耗戰,薩勒姆並不害怕,論勇敢,唐朝軍隊聽說似乎很勇敢,在熱海,在伊麗水,兩戰皆取得輝煌的戰績。但對付那群散兵遊勇,自己同樣能辦到。並且自己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