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部分(3 / 4)

小說:興唐 作者:恐龍王

都是經過多場戰役的老兵,久經沙場,又是忠誠的教徒,沒有交戰,但私自估測,會在唐朝軍隊之上。要麼就是剩餘的軍隊,數量最大,自己的波斯偽軍,唐朝的河中與吐火羅聯軍,相信旗鼓相當。剩下的就是烏滸河。

烏滸河容易渡過,自己想渡過去,唐朝軍隊阻止不了,唐朝軍隊想渡過來,自己也阻止不了。所以每次向河中地區發起進攻時,皆從烏滸河中下游渡過去,再向河中各國發起進攻的。這是優劣之勢懸差太大造成的。若是不大,作為渡河的一方,總是容易受到打擊的一方。也是他將軍隊紮在南岸的原因。

要麼從吐火羅方向發起進攻,自己是防守的一方,有城牆之險,也是佔優勢的。想到這裡,他在謀夫城安心地調動軍隊。

但是卜扎裡夫剛一離開謀夫城,斥候就傳回了訊息。唐朝軍隊節奏忽然變快了,他們剛到沛肯城,各路軍隊沒有會合完畢,兵分三路突然南下,中路兩萬唐軍,左右五千唐軍,很快抵達烏滸河,然後砍伐樹木,在做木筏子。

這個節奏的變化,讓薩勒姆感到很不舒服,從謀夫城不得不率領三萬軍隊先行趕到前線。

……

聽著斥候稟報,薛訥折服地說道:“陛下,一切在你掌控之中。”

李威就在中軍。另一員大將李謹行則繼續留在沛肯城排程。

換在唐朝很了不起,皇帝親自上陣。但大食沒有驚詫,前幾代哈里發,那一個沒有上陣作過戰的。聽了薛訥的話後,李威說道“薛將軍,不可小視,此人作戰勇猛,類似你父親,等到交戰,才能水落石出。”

薩勒姆軍事才能還是很可以的,波斯各路義軍,讓他打得抬不起頭。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若是自己不親自前來,有可能一兩年,就能將泥涅師鼓動的各種義軍,鎮壓下去。

李威說是類似,不是薩勒姆就達到了薛仁貴的高度,估測了一下,薛仁貴、薩勒姆、王睃,三人作戰風格很相似,但薩勒姆只在王睃之上,卻有可能在薛仁貴之下。

李威也細細地思考了薩勒姆不足之處。

他沒有想到自己真敢與他們大食人開戰,還停留在唐朝以前的政策印象中,自己這次進攻,是給了他一些準備的時間,但那是從戰略角度考慮的,準備並沒有自己充分。這是自己有利的第一點。

其次對情報工作,薩勒姆重視了,然重視得不夠。

比如烏滸河,自己一次沒有來過,可透過各種情報,他對烏滸河絕對比薩勒姆要清楚。包括烏滸河的水流量,各處地形,甚至都知道它每年有三個月的冰封期。因為地勢東高西低,地中海來的潮溼空氣,碰到了高山,中上游的雨期漫長,雨量有可能是下游的十幾倍。還有烏滸河的訊期,寬度,各條支流,以及兩邊山脈、綠洲、城池、關卡、溫度、出產等幾乎所有情況。

不僅烏滸河,呼羅珊與塞斯坦地區所有地形,以及大食各個將領的情況,自己都知道一個大概。然而薩勒姆則有可能僅知道自己是兩個方向進攻的。其他的,比如自己軍中各將的情況,一無所知。

就是烏滸河,他來過,自己沒有來過,可也未必有自己熟悉。

這是有利的第二點。

大食人除了在海上讓拜占庭人用希臘火擊敗外,在陸地上幾乎是無敵的存在,這幾十年沒有出現一次大敗。固然導致士兵信心十足,宗教因素,使士兵作戰時很狂熱,戰鬥力強。但從來沒有真正與唐軍交戰過,許多大食將士還認為唐朝與東方的突厥人、吐火羅人一樣的,會產生輕敵感。

這是有利的第三點。

薩勒姆勇猛過人,多次作戰皆以少勝多。對唐軍他不敢託大,來個以少勝多。因此,將會調運十萬以上的兵團作戰。據斥候探聽的情報,在他的履歷上從來沒有過。

也就是指揮過軍隊擊潰大規模軍團的經驗。這也是很重要的,裴行儉就分析過唐朝三位大將,薛仁貴與薩勒姆這種輕悍的行軍風格,不適宜統帥大規模軍團的,人數在五萬人以下,反而能發揮他的風格。李威將薛仁貴生平回想了一下,確是如此。

裴行儉自己也不行,他只能利用人多營造一種勢,真正決戰來臨時,應用的將士也不會很多。能做到排程大兵團作戰,只有劉仁軌能勉強為之。要麼李威本人能湊和,這種湊和不是他的才能,是他的地位。地位讓諸將臣服,才能進退一致。

這是有利的第四點。

大食因為哈里發正統爭論不休,產生了嚴重的分裂,自己在西域是輕徭薄斂,河中與吐火羅幾乎都沒有讓他們貢納稅務,是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