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河中與吐火羅、波斯抵抗大食人入侵的,反侵略戰爭。至少在呼羅珊、信德與塞斯坦地區是得道多助,大食人是失道寡助。
道義上自己勝任一籌。這是有利的第五點。
兵力的配置,移民到來,自己不能說是三四萬大軍了,再加臨時組成的府兵,能擠出近九萬唐軍。但那些新府兵是不能上前線作戰的,除非到了戰爭尾期,調撥一批過來讓他們熟悉一下。
真正能上戰場的,也只是從青海帶來的,以及王方翼手下的三四萬軍隊,但還有其他的安排,碎葉城也要留下一批人手的。這樣一來,頂多只能出動兩萬五千唐軍。大食兵力卻接近了近六萬,甚至需要,還有可能陸續能增加一些兵力。切莫小看了大食兵,他們久經沙場,又有宗教的狂熱,戰鬥力不遜於唐軍。這一點佔了弱勢。
可看附屬兵力。
薩勒姆調動了大量的波斯偽軍,士兵戰鬥力與河中地區各國士兵戰鬥力相彷彿。但他們終是波斯人,自己前來是替波斯人復國,心中會有什麼感想?但手中的河中軍隊與吐火羅軍隊卻是反侵略,只是以前缺少得力的將領指揮,又沒有在一起整合,成了一群烏合之眾。現在不愁將領了,若有需要,自己可以同時四線作戰。整合不理想,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比以前好。
因此,兵力從總體上勝過了大食人。
這是有利的第六點。
大食人這些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總是他們進攻別人的,很少有人向他們發起進攻。將士作戰經驗豐富,然而防禦的經驗卻是很少,佔領區時有反抗,可那種反抗都是一群烏合之眾的反抗,沒有給大食軍隊帶來很多的防禦經驗。況且薩勒姆這樣的猛將,讓他防禦,無疑是讓張飛去繡花。
這是第七點。
大食強大,可四面多敵,拜占庭人不說了,內部起義不停。比如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