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手掌心朝上。太淵穴位於人體的手腕橫紋上,拇指的根部;2。用一隻手的手掌輕輕握住另一隻手;3。握住手臂的那隻手,大拇指彎曲,用大拇指的指腹和指甲尖垂直方向輕輕掐按,會有酸脹的感覺;4。分別掐按左右兩手,每次掐按各1~3分鐘。

天宗穴

此穴位名出自《針炙甲乙經》:“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銅人》中說:“肩胛痛,臂肘外後廉痛,頰頜腫。”《循經》中說:“當是肩板骨下陷中。”清代高士宗在《黃帝素問直解》中說:“肩解下三寸,兩天宗穴,相去秉風三寸。”從上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在醫典中,已經對天宗穴有了非常詳細的記述。據古人的記述,凡遇到肩重肘臂重不可舉、胸肋支滿、頰頜腫、肩胛痛、背痛時,按壓此處穴位,就可以使病情得到緩解。在近現代醫學中,醫家還利用這一穴位,治療女性的乳腺炎、乳腺增生、產後乳少,以及肩關節周圍炎、落枕、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

命名:天,指穴內氣血執行的部位為天部;宗,祖廟、宗仰、朝見的意思;“天宗”的意思是說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於天。本穴物質為臑俞穴傳來的冷隆地部經水,到達本穴後,經水復氣化上行天部,猶如向天部朝見一樣,所以名“天宗穴”。

部位:屬於手小腸經經脈之穴道,在肩胛骨岡下窩的中央,或者肩胛肌岡中點下緣,下1 寸處。

主治:1。按壓此處穴位,具有疏通肩部經絡,活血理氣的作用;2。此處穴位,是治療女性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的特效穴位,按摩此穴位,對於乳房疼痛、乳汁分泌不足、胸痛也有明顯的療效;3。按壓此穴位,能夠治療肩胛疼痛、肩背部損傷、上肢不能舉等區域性疾病;4。長期揉按此處穴位,還對氣喘、頰頜腫等病症具有改善作用;5。配肩外俞穴治療肩胛疼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療乳癰;6。現代中醫臨床利用此處穴位治療肩胛疼痛、肩關節周圍炎、慢性支氣管炎等。

自我取穴按摩法:1。用對側手,由頸下過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穴位;2。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臥,可以請他人用雙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處有脹、酸,痛感;3。先左後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約1~3 分鐘,也可以雙側穴位同時按揉。

搜尋痘痘滋生的理由(1)

《黃帝內經》對痘痘的由來是這樣解釋的:汗出見溼,乃生痤。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勞汗當風———我們的身體出汗了,沒有被及時擦乾,風來了,剛開啟的毛孔瞬間閉合,剛剛準備隨著汗水往外排洩的人體垃圾突然間被阻擋在面板腠理,出不去了,於是憋生出痘痘來。我對痘痘真的是深惡痛絕,因為其遊離性和不確定性讓我面部每一個部位都可能爆發“驚喜”,特別是已經在“青春不再洋溢”的年齡裡。如果早晨在洗手間聽見一聲尖叫……

為了不再經歷這討厭的“驚喜”,我決定找出痘痘的真正原因。

我大致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給大家起到預防作用,即使我們長了痘痘,也不再是不明不白了。

體質因素:溼熱體質者比較容易長痘痘,他們的先天稟賦就是溼熱內蘊,泛於肌膚,就是滿面油光;加之排洩系統不暢。譬如林小姐,大便長期燥結,幾天排便一次,小便濃黃,毒素在體內集結,自然地透過面板毛孔往外排,遇到油光或者角質阻攔,就憋出痘痘來。可以用食物進行調理,譬如戒除菸酒,少食辛辣香燥的食物,常喝綠豆、冬瓜湯以及一些青葉蔬菜,保持大便通暢;此外,運動也可以為身體驅除溼熱,所以“汗流浹背”的戶外運動十分適合此類人群,強度較大的運動,跑步、登山、遠足等都是不錯的主意。

遺傳因素:痘痘其實也名正言順地寫在了DNA 裡,遺傳也是痤瘡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基因能夠使痤瘡在家族中遺傳下去,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天生就容易長痘痘,有些家族的人都愛長痘痘。遺傳的問題比較難以解決,但是經過調養還是可以見到效果的,譬如恰當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都不錯。古代中醫稱痤瘡為肺風粉刺,認為“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所以,愛生痘痘的人儘量少吃容易引起肺熱的食物。

內分泌問題:主要是雄激素分泌水平增高,促使皮脂分泌活躍、增多。我們知道,面板的皮脂腺有一個雄性荷爾蒙的接受體,有些人的接受體很敏感,只要荷爾蒙的分泌稍有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到皮脂的分泌。大姨媽每次來都帶著“御用大禮”———痘痘。女性在月經期間,臉上會冒出一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