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哲思。小說中像海邊貝殼一樣,既密集又閃閃發光的思想,叫我又是驚喜又是意外。我頗感意外的是,那麼一個古典端莊的女詩人,何以像一個滿面滄桑滿腹經綸的哲學家?隨時隨地都可在筆下發出深邃的思想之光?但,作品就擺在面前。那一行行閃光的哲思,就在那一頁頁的文字裡隱現著。寫凱瑞對阿芒的思念,“多少個日日夜夜,所有的期待都不是期待。”我想“不是期待”又會是什麼?要解讀這其中的“辯證法”,還真須費些腦汁。“生活的歷史就如同行進的列車。一但啟動,就無法停止。”讀起來平白如話,可你千萬不要以為就讀懂了它,誰知道作者在其中埋伏了怎樣的“微言大義”呢!下面的兩句話,是不是也有股濃濃的“哲學味”?“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須以封閉的形式呈現。有一些話,必須以誇張的方式說出。”
我們讀它的時候,會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產生某些共鳴。我們會點頭認同作者的說法。但也許,我們的認同與作者的思想風馬牛不相及。作者借凱瑞之口說:“沒有金錢的人仇恨金錢,沒有思想的人仇恨思想。仇恨是渴望擁有,是無能為力。”這幾句都讀得懂,但它所涵蓋的歷史空間,又有多少人能在閱讀的一瞬間掃視到?關於哲學,作者在小說中有這樣兩句話:“哲學家是痛苦的。”“尊敬哲學,就是尊敬人類最美好的東西。”我想,作者在寫這兩句話的時候,她內心也必定是痛苦的。因為她還寫道:“對哲學的不敬又是全球性的。在普通人眼裡,哲學家是不切實際、是迂腐的象徵。”
另類荷花別樣紅(2)
一個富有哲思的詩人,看到哲學被人類像鄙棄裹腳布一樣扔進垃圾堆裡,那種痛苦是難以言喻的。也許是她無法想象沒有哲學的世界,會是一個怎樣墮落不堪的世界。所以她在小說中,像捧出珍寶般慷慨地捧給讀者那麼多閃閃發光的哲思!通常人們會為文學作品中澎湃的詩情而激動。而此刻的我,卻真的被這部小說中充滿理性與激|情的哲思而深深感動了。
最後說意識流。這已不再是新鮮事物。之所以要說,是因為作者在使用這一手法時,並沒有生搬硬套的痕跡,更沒有以此獵奇的嫌疑,貫穿於全書的這一手法,完全是出於作品內容及行文的需要,因而顯得渾然天成,嫻熟老到。小說一開始就寫凱瑞在窗前的所思所想,她想到離開她已三年的阿芒,又由書桌上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想到自己的老境,又想到她的前夫餘葉,接下來想到平素自己的種種養顏之道,接著想到在巴黎時與阿芒在一起的生活片斷,甚至想到同是臥軌自殺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海子,以及一個有著淫慾心理的醫生。這些聯想之間,似乎並無必然的邏輯關係,但卻又有其實實在在的生活依據,是那麼的真實可信。
更重要的是,這些心理活動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一個寂寞、孤獨的女人的內心世界。從這一點說,這一時段的意識流動,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了。再如小說中有一處寫到凱瑞平庸無聊的一天,也是典型的意識流手法。從起床後思緒的七零八落,到對自己走向衰老的身心的審視,喝完牛奶後又想到女人如何才會變得更美的問題,鎖門的時候她想到一個30歲的女人的“好運”該是什麼?在西餐店裡她想到女人笑的最佳表達方式,以及把握時間的問題。在花店裡她對紅玫瑰做了一番思考,回到家在樓梯上聞到某處流出來的油炸帶魚的腥氣,她又想到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有的煩惱與痛苦。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她想到自己情感世界裡的兩個男人——阿芒和餘葉。在廚房她又想到小時候的理想,想到上大學時常去的公園……正是這些看似瑣碎冗長的心理活動,充分地寫出凱瑞的平庸無聊的生活,寫出她慵懶而近於麻木的心境。
意識流是用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的。顧豔小說中無所不在的詩情與哲思,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蓄積物。因此說,她採用意識流這一手法,是恰當的。從某種角度看,也可以說是別無選擇。不是顧豔選擇了意識流,實在是她的蓬勃的詩情與哲思的小說選擇了意識流。
此刻,我想《靈魂的舞蹈》是寫得到位的。它帶給讀者的東西很多。小說所展示的藝術空間包括音樂、美術、詩歌和哲理,讀後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共鳴。讓讀者去欣賞、去玩味、去參與。應該說小說對人物心靈的開掘,是深廣的。另外《靈魂的舞蹈》也需要讀者有更多的藝術情愫,去回應作者點出的藝術名燈。正像羅蘭·巴特所說:好的作品需要讀者共同參與。我想《靈魂的舞蹈》,也需要讀者與作者共同起舞,與主人公共同起舞,這部作品才會更美。
這就夠了。有了這些,你就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