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休謨
在大多數中國家長的心裡都有著這樣一種觀念:孩子做錯事時,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承擔責任,作為父母代替孩子說聲“對不起”是理所當然的。其實這種傳統觀念是錯誤的,它直接導致了孩子責任心嚴重缺乏,因此,父母不應為孩子做錯的事去道歉,而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錯的事道歉!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道歉是需要勇氣的,讓男孩為由自己的疏忽、失誤、錯誤而給別人造成的不快或傷害真心誠意地說聲“對不起”,是對錯誤的一個彌補,也是對別人的尊重,這不僅是為了取得別人的原諒,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的心理壓力得到緩解,也可以使他從小就對自己的言行切實負起責任來。道歉是人際交往中挽回過錯的最直接也是最好的辦法。當男孩學會真心誠意地道歉時,他就從內心深處擔負起了自己的責任,這樣可以增強男孩的自律精神,讓他們學會謹言慎行,那麼在將來獨立承擔人生的責任和義務時,他們才會更加得心應手。
高橋敷是日本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學者,當年在秘魯的一所大學任客座教授的時候,曾與一對來自美國的教授夫婦比鄰而居。有一天,這對夫婦的小兒子在踢足球時不小心把高橋先生家大門上的一塊兒玻璃踢碎了。
按照東方人的思維,高橋先生估計那對美國夫婦很快就會登門道歉。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登門道歉的卻並不是那對夫婦,而是闖禍的小男孩本人。第二天一大早,男孩在一位計程車司機的幫助下,送來了一塊兒用於賠償的大玻璃。
小傢伙見到高橋先生,彬彬有禮地說:“叔叔,對不起。昨天我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為放學之後商店已經關門了,所以沒能及時賠償。今天商店一開門,我就去買了這塊兒玻璃來賠償您。請您收下這塊兒玻璃,也請您接受我的道歉。以後我會小心的,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請您相信我。”
高橋先生不僅原諒了這個孩子,而且喜歡上了他。他在家款待孩子吃了早飯,而且還送給他一袋日本糖果。
事情發展到這裡,本來可以就此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當孩子拿著那袋糖回家之後,那對美國教授夫婦卻出面了。他們將那袋還未開封的糖果客氣地還給高橋先生,並且解釋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個闖了禍的孩子是不能夠得到獎勵的。
如果說高橋先生在接受小男孩道歉的時候會有疑問:這樣小的一個孩子怎麼會如此通情達理呢?那麼看到孩子的父母后想必他一定會知道答案了:當然,這都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如果男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學會道歉的語言,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道歉的重要性會越加深刻地領悟和理解。因此,我們的家長應該向這對美國教授夫妻學習,讓男孩從小就學會以道歉的方式來承擔責任。當他們真誠地向別人道歉之後,通常都會得到對方的諒解,這不僅有助於團結,更會讓孩子體驗到承擔責任的快樂。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教男孩學會道歉呢?
方法1:家長首先要勇於向孩子道歉
很多家長為了維護作為大人的面子,即使做錯了事也不願向孩子認錯。要知道,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如果不能以身作則,那麼教育孩子的時候自然也不可能理直氣壯。反之,如果能向孩子認錯,就可以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還可以現身說法地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有錯的時候,認錯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從而讓他們養成為自己的錯誤向人道歉的好習慣。
方法2:教男孩明辨是非,大膽承認錯誤
孩子年齡還小,有時候會因為分辨不清是非概念而不能及時道歉,這在生活中是常見的。所以,家長必須有意識地教會他們分辨是非,而不是動輒責備。另外,有時候孩子不敢認錯,是害怕被責罵。所以面對做錯事的孩子,家長要儘量少一些責罵,多一些理解。
方法3:警惕男孩脫口而出的道歉
有時候,孩子犯錯後,為了儘快結束麻煩,可能“對不起”就會脫口而出。但這種道歉的“質量”多數不過關,因為過不了多久,同樣的錯誤他們還會再犯。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則要偏重關注孩子改正錯誤的行為,而不是事後的道歉。同時,還要告訴他:“只有爭取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道歉才是有意義的。”
男孩通常需要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才能真正明白道歉的含義。一旦能夠發自肺腑地說出“對不起”時,表明他不僅掌握了一項社會交往技能,也學會了如何去補救自己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