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答案。

或者準確地說,這不是答案,而是一個命題,因為還有很多的前提、基礎和條件;希望不是簡單的“是”與“否”,而是能以我親身的經歷、體驗給這個命題以全面的闡述。 。。

開篇 去還是不去,這是個值得思考的(3)

首先,排在第一位的應該是經濟基礎。除非你的孩子特別優秀,否則美國人的獎學金並不是特別容易拿的,尤其是現在,全世界都認為中國人最有錢,有時候我們自己也這麼認為。

每年20萬元人民幣左右吧,基本上能讓孩子在一般等級的大學 “體面”地學習和生活,不太窮也沒法奢侈。

我聽說“窮”一些的孩子一般還能學得好一點;太富了,倒很難說。

當然,你千萬別指望現在的孩子會像20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早期出國留學的師叔、師伯們一樣,去過那種難以想象的苦行僧般的留學生活,似乎也沒那個必要了。何必呢,不然國內現在也挺好的,什麼時候想開洋葷了,出去玩玩也不難。不過,我也真的聽過、見過超富的留學子弟,提著密碼箱,幾萬、幾十萬美元的現金,買房、買車,把老美都弄傻了,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那麼多的錢(現金)。估計這一般人也比不了,也就不在討論之列了。

我有一對過去在國內是同事的美國朋友——老趙夫妻,他們很早就遠赴美國了,那時他們很年輕。我去留學時,多方聯絡,巧得很,老趙一家十多年輾轉美國多地後,就在離UTA只有十幾英里路程的湖畔小區中紮了根。聯絡上後,常常到他家蹭飯,我們處得特別好,過年在他家裡看的“春晚”……他們夫妻的留學經歷,很有代表性,我們的來往和體會,容我下面慢慢道來。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老趙兩口子放棄了即便是現在看來也很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和環境,很突然的就赴美留學了。那時我們不是很熟,沒問過為什麼。後來熟得到了能磕頭拜把子的地步了,也沒問,覺得能理解了。

有時回憶起來,最讓他們兩口子感慨的是,來美國到了學校後,兩人渾身上下只有100美元的現金,當時黑市上值1000多元人民幣,算是筆鉅款了。想想我那時的月收入也就是57�5元人民幣,就這100美元,還是老趙一家兄弟幾個給湊的。

他們兩口子見了教授,攤開手掌,就100美元。那時中國人窮,和現在中國人的“富”一樣出名。碰到這樣的中國窮學生,想必教授並不吃驚,安排住進教會,基本的吃住無憂,等獎學金。

當年幾箱子春夏秋冬的衣服倒是帶足了,以至於十多年後的現在,一些衣服仍然在穿。那時的100美元在美國能幹什麼,基本的吃或住你只選一樣,大概能過半個多月,他們自嘲:真不知怎麼過來的!的確,我也沒法想象他們是怎麼過來的。

我們再回到第一個問題上——是否要出國留學,儘管可能你心中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我還是要堅定地告訴你:

有機會一定要去,沒有機會就想辦法創造機會。

如果你是40~50歲的人,這個歲數,你的兒子、女兒正好應該到了面臨留學抉擇的時候。

如果你經歷了當年恢復高考的激動和振奮,如果你經過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拼搏……

我是上世紀80年代初參加的高考,那一年全國平均錄取率是4%,而不是現在擴招後城市中普遍的70%~80%,甚至更高。大學生烏泱烏泱的,有點像民國後期的金圓券,都貶得“毛”了。

現在如果開個同學會什麼的,回頭看看,當年我們這一輩的小學、中學同學,現在差別在哪裡,好像就是在於當初上沒上過大學,這似乎是個分水嶺。再向今後看,20年後,你的孩子與他們的同學的區別又會在哪裡?可能就是留沒有留過學。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開篇 去還是不去,這是個值得思考的(4)

第一個問題說到這,就可以打住了,不然會有誤解了。

第二個問題是到哪個國家,我已經給出了答案。回答得明顯不全面,也許會有人打嘴皮“官司”的。實際上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到美國去會更難。難,是因為有更多的人想去,不知道這能不能從另一個角度來支撐一下我的答案。也許第二個回答不算標準答案,起碼不應該是唯一的答案。

關於中國和美國的教育,有這麼個寓言與各位分享一下。

傳說,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了,國內最高教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