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A(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的校友。
在孩子是否出國的問題上,我是考慮的比較多的。儘管這樣的問題我思考了十多年,至今我也無法評判現在的決定的價值和正確與否,若要驗證,往往需要十年、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事實上,即便是你的孩子高中畢業、大學畢業要出去,但是他們還是個孩子,更遑論年齡更小的孩子要踏上留學的漫漫旅途,這個時候的決策權幾乎全在我們父母,我們都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上走錯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步。
因此,我特別理解反覆問我這個問題的父母們。
UTA,地處美國的第二大州——德克薩斯州(面積僅次於阿拉斯加),是老、小布什的老家,這是中國人熟悉的。
如今我的兒子已是UTA商學院大四的學生了,這4年多來,他經歷了比我更復雜、更曲折、更艱難的心路歷程,折磨、礪煉著兒子和他的父母,也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開篇 去還是不去,這是個值得思考的(2)
我有著所有中國父母一樣的情結,一輩子一個兒子或女兒,總是希望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給孩子一個更高、更廣闊的平臺,在這方面我甚至比大多數父母心情更迫切。
回想起來,應該說我個人的留學情結源於我第一次出國。那應該是1993年的下半年,第一次跨出國門到的是香港。那時香港尚未迴歸,就像是一位傲慢的貴婦,充滿神秘和未知。而對我來說,那種初出茅廬的震撼,至今仍難以忘懷。
很幸運的是緊跟著我又到了美國,到了加拿大,極大地豐富了我難以言表的感受。
那次去美國是為了舉辦“開放的中國”系列巡迴展覽,是一次由政府組織的、走出去的宣傳、推介活動。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洛杉磯,當美方展覽承辦商看了我們的初步布展後,表示“中國味”不夠,對美國人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我當時感到很有趣,特別想看看美國人究竟會如何理解、認可和增加“中國味”的。
他們找來了一家有中國人參與的展覽公司,於是加大紅、加金粉、加荷花,喜氣洋洋的,這就是他們的理解,簡單而實用。美國人滿意了,那家展商也就高興了。
閒下來,我一邊看展覽公司的一對上海籍母女在按照美方的意圖實施增加“中國味”的工作,一邊和她們“中國”、“美國”地聊著天。她們是1949年從大陸到臺灣、再到美國的中國人和她們的後代。
幾十年過去了,母親老了,三個女兒大了,唯有最小的女兒老大不小的還待字閨中,成了心病。也許那時的洛杉磯還沒有太多合適的中國人,也許是老太太“病”急了亂投醫,滿腔熱情地問我願不願意見見她的小女兒。
當然,這僅僅是一段小插曲。但是那次美國之行給我留下了太多的驚訝和感慨,像是長期被壓在水下面猛地一露頭,才發現原來世上還竟有這般天地!
回國後也常想,出國留學是多麼讓人嚮往的事情,不過那時也只能是想想而已。隨著年齡的歲歲增長,這個夢想好像很遙遠、很遙遠的,不經意間卻發現,這顆種子實際上已經被深深地植入了心中!
以致十多年後,我一下子有了留學的機會,儘管同時還有其他的、很多人都認為更好的選擇,我還是毫不猶豫地決定——留學去!
後來回國後,無論經歷過怎樣患得患失的心路歷程,但我依然堅信,即便時光回流,讓我重新選擇,我還會堅持最初的選擇。
回到前面那三個問題上,能提出這三個問題的父母,實際上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已經很深了,他們需要一個貌似權威的人來鼓勵和證實他們的想法。我接觸過一些中介機構,這個時候,可能一個從未走出過國門、剛剛畢業、連自己工作都朝不保夕的大學生,如能煞有介事、巧舌如簧地煽動一番,都會讓我們的父母在是否讓自己孩子出國的抉擇上,跨出實質性的一步,遑論正確與否。
沒錯,我也贊同,如果是條件具備,應該放孩子出去。
我現在就可以回答前兩個問題:
——應該讓孩子留學去!
——最好還是去美國吧!
但是,這個“條件”所包含的內容還是非常多的。實際上,更多的是指孩子自身的條件: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交際能力甚至忍耐寂寞的能力。簡單地說,Q+I,即智商+情商,情商有時顯得更重要。這是個“非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