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他很倒黴地和我們分到了一組,小組作業只能是以他為主了,比較辛苦。

James最大的特點在於他的頭髮。一個學期4個多月,我們每一週見一次,幾乎見一次他的頭髮變一個樣,好像都沒有重複過,要麼是顏色變——紅、黃、藍、綠,什麼顏色都敢用;要麼就是長短的變化,反正沒有消停過。同學一場,我都不知道他頭髮的本色是什麼樣的。

我感覺美國的年輕人好像都是懶懶散散、邋里邋遢的,事不關己,就不上心的那種。

James自然成了我們的座上賓。我們這門課程,大、小考基本上一個月一次。一到要考試了,在備考的週末,我們就或在圖書館、或在我們宿舍裡討論半天。所謂的討論,實際上讓他承擔最麻煩的部分,而且要負責全面地回答別的同學和老師的質疑。

後來,一到要討論了,James就要求到我們宿舍,他歪坐在廳裡沙發上,有一句沒一句的,想起來了就找張紙寫上幾個字,我和茂林一人陪他,一人做飯。

James也喜歡中國菜,更喜歡啤酒,但酒量不大。到了飯點,吃飯、喝啤酒,James很快就滿臉緋紅,興奮起來,紅紅的臉配上五顏六色的頭髮,特別搞笑。這時你讓他做什麼都No problem(沒有問題)。想想也真是有意思,甭管是哪國人,根兒上都差不多。

實際上,我們幾乎每門課都有印度同學,在UTA,印度留學生的人數是排在第一的,其次才是中國人(臺灣人)。

印度同學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平和、謙虛、待人友善。

過去我一直以為中國人學習最刻苦,實際上現在這個頭銜應該分一半給印度人。

印度人特別“抱團”,很少看到他們分幫分派的。儘管在印度國內等級森嚴,可能出國留學的人大多處在相似的層級上。

UTA的學校管理很有特點,這也是美國大學的管理特點,學校裡真正的基層職員很少,一般性的工作崗位全部由學生勤工儉學來解決,如書店、餐廳、圖書館、辦公室、活動中心的低端崗位等,一舉數得,既降低了學校的運作成本,又給學生打工提供了許多崗位,而且也便於管理。

在UTA好的工作崗位基本上都被印度人佔著,一旦出現了崗位空缺,他們內部通氣,頂上去的還是印度人,外人一般插不上手。

助人為樂也是印度人比較普遍的品質。

在UTA上第一門課時,我們完全是傻的,好在我們組裡有兩個印度女孩,一個叫O�Rear laura,另一個是Shah Amita。學習上不管你有什麼問題找她們,總是謙遜而認真地回覆你,回回都是如此。

學期結束了,按照我們的想法,想請她們吃頓飯,邀請了三次,都被婉拒了,她們好像不太明白請她們的理由,我們也就作罷了。後來的課程和她們沒有再是同學,但每次校園裡見到,依然是彬彬有禮的。

我們還曾經有過兩個巴基斯坦的同學,主動向我們靠攏,和中國人特“鐵”的那種,他們從不和印度人來往。兩個人都留著“拉登”式的大鬍子,帶個複雜的頭巾,一個高一點老一點,一個矮一點年輕一點,名字挺複雜,忘了。我們私下裡就叫他們“大拉登”“小拉登”,反正他們也聽不懂中國話。

其實,我們的同學都是不固定的,選什麼課程,就有什麼同學,同學範圍非常之廣而且多變。後來我和茂林選的課不一樣了,各上各的課,各有各的同學圈子,很少有像國內大學那樣,從頭到尾一以貫之的同學,哪怕你們學的是同一學科。這也是美國大學的一個特點。

我應該特別宣告的是:“我的同學”這部分寫的並不準確和完整,儘管每個同學的前面都貫以××國(地區),只是為了方便區別而已,實際上他們都是一個個很具體的個人,用一兩個人去代表一個國家(地區)國民的特性,顯然是非常不準確的。

因此,朋友們在初讀此書時,對這部分內容的分歧和意見就非常的大,他們經常就會說:我知道的××國(地區)人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我想大家都對,只是接觸的個體不同而已。

留學生活的“吃”和“住”

一年365天,一日3餐,吃飯,在哪兒都是個麻煩的事。

在UTA,沒有中國大學那種意義上的大食堂,有個不大的自助餐廳(全美大學都差不多),一頓飯8美元多,顯然不宜久吃,而且長期也吃不慣。校園附近的麥當勞有專門的學生套餐,憑學生卡2�99美元,但很快就會吃膩的,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