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多元化的環境中相互瞭解和學習。”當學校以它多元化的學生群體為榮時,我不明白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更搞不明白的是:“我們有很多個性鮮明、特立獨行的學生,但是他們沒人願意獨立於集體之外生活。”不幸的是,我恐怕和這些人不太相融。難道我的註冊單上比他們少了什麼嗎?
面對這種情況,我採取了一種歇斯底里、非常不理智的做法:正式註冊程式開始前,我衝進洗手間,把自己關進小隔間裡足足十分鐘,咬著衣襟,我害怕外面的世界。哥倫比亞,這所大都市的學校,有著廣闊的草坪和高大的大理石建築,遠離威斯康星州。站在校園中心位置,都能感受到外面的車鳴聲以及地下鐵的隆隆聲。一週前,我第一次漫步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園裡,走在人字花紋地磚上,久經風霜的巴特勒圖書館石牆上雕刻著荷馬、希羅多德、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維爾吉爾這些先賢們的頭像,我凝視著圖書館門前哥倫比亞的標誌性雕塑“母校”——她的手臂高舉向前,我的確到紐約了。
當時,參觀完校園,我步出學校大門(116號大街),邁向著名的百老匯。到了百老匯,我一下子被那裡的豐富多彩衝昏了頭,奧勒麵館香飄四溢,緊鄰它的是法拉費商店,角落裡有韓國人開的小型商鋪。一家小型五金商店的商品上積滿了厚厚灰塵,顯然擺放了很多年都沒有挪動過。一家二手書店沒有一個顧客,與西部盡頭酒吧傳出的嘈雜聲形成鮮明對比。雙層巴士停靠在百老匯112號大街拐角,正好在湯姆餐廳門口,這家餐廳因為在神風電視節目中作為外景拍攝地而名氣大增。
我怎麼可能融入其中?在威斯康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