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雄已經在走廊樓梯口等著趙四水,上前和趙四水握手,把趙四水讓進辦公室,周正雄說道:“我在樓上就看到你騎著腳踏車進來了。”
“那你還不下樓迎接一下?”趙四水打趣道。
“你騎的飛快,還直接停在我們樓門口。我哪裡來得及。我也老了,腿腳不方便,上上下下的可不舒服。”周正雄笑道。
雙方坐定,秘書倒上茶。周正雄開口就說道:“我方才才知道,那幾個人已經放了。”
“哦……”趙四水並不在意周正雄用很巧妙的說法,放了人,就等於是周正雄示好了。再就此糾纏不休,可不是團結的態度。
“老趙,我倒是想問你件事。你覺得我這些年把武漢建設的怎麼樣?”周正雄也爽快的跳到了下一個話題上。
第204章 博弈和交換(九)
當週正雄向趙四水提出“你覺得我這些年把武漢建設的怎麼樣”的詢問,趙四水第一個想到的不是他所居住的武漢,而是首都南京。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的時候,中國有不到五億人口。滿清覆滅和幼天王洪天富貴降服,翼王石達開帶人跑到大西北自立,戰亂年代基本結束。那時候中國人口降到了四億左右,有些省的人口不足700萬。
現在戶籍在南京的人口有500萬之多,居住在南京的流動人口也有200萬之巨。南京的人口就足以和一個人口小省相提並論,其繁華與強大更是居於中國乃至世界之首。寬闊的馬路和蜘蛛網一樣的公交系統把住宅區、工業區、行政區、商業區有機結合在一起。
掩映在綠樹中的一棟棟樓房組成了住宅小區,每個小區都有幼兒園,每個街區都有小學、初中與高中。公園、醫院、郵局、商場、菜市場、電影院、劇院更是不缺。與這些工業化的建築對應的則是老城區的古代建築景觀。不管是舊時代的建築改成的博物館,或者是全新建設的博物館,讓這座城市的文化氛圍更顯得濃厚。
700萬的人口讓這座城市充滿活力。從微觀角度而言,這座城市有著無數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有抱怨的地方。從宏觀角度來看,南京的確向這座城市的居住者們提供了足夠量的社會服務,讓這座城市的居民享受著中國乃至全世界都首屈一指的方便生活。
到過這座城市的普通人敬畏它,到過這座城市的有識之士讚美它,想複製這座城市的人仰慕它。工業博覽會、商品交易會、藝術展、時裝節,每季都會辦。不僅中國人對此趨之若鶩,還能看到許多來自萬里之外的洋鬼子們的身影。
幾乎所有老兄弟都希望退休之後在南京居住,雖然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形容,大家卻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就是與眾不同。趙四水早就在南京買了房子,雖然沒住幾天,雖然工作的地方並不在南京,可他一直認為南京才是他真正應該居住的地方。非得形容的話,居住在南京就居住在時代的先端,這座都城就如韋澤都督一樣,代表著最上進,最強大,最繁榮,甚至是最美的東西。
有關海外的訊息這些年在報紙上越來越多了。週四水讀過一篇報道,歐洲各國對南京是極盡讚美。如果不是民朝實施無神論的國策,除了禁止傳教之外還把南京所有教堂拆了個乾淨。南京在歐洲大概就不會只被稱為“光明之城”,而是會被稱為“上帝之城”吧。
“老周,你把武漢建的不錯。”趙四水首先肯定了周正雄這些年的功勞。作為最早期的臨時首都,又面向南海,廣東省的廣州與毗鄰的香港市一起成為了嶺南以及南海方向的經濟中心。遷都到南京之後,從武漢開始到上海結束,整條長江流域幾乎同時崛起了好些城市。作為這條長江城市鏈上非常重要的武漢,這些年在城市規劃以及規劃實現上的表現確不一般。周正雄作為省委書記,功不可沒。
“老周,你和別人比,我不說什麼。你和都督比,我覺得……,你心太大。”趙四水很誠懇的對老夥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韋澤都督制訂了城市規劃的基本規範,南京城的建設更是在韋澤都督眼皮底下進行的。不用說別的,就以馬路為例,大家本以為最初的道路寬闊到不講道理,而700萬人就能讓寬闊的道路變得無比擁擠。
有了這麼寬的道路還堵成這樣,大家以為交通擁擠幾乎無法可解,而都督建設立交橋的規劃又讓交通擁堵奇蹟般的被化解了。原本寬闊的不像話的街道又為立交橋體系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間。身為高階軍人,趙四水能斷定,都督最初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這些。沒有最基礎的訓練,戰場上不顧現實的靈光一現拍腦袋,那就是死路一條。二十年前都督“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