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原來都在“瞎刷”。
1.早刷晚不刷或反之,次數不足
齲齒髮生的原因,據現代齲病學者研究認為,是細菌繁殖產酸、口腔不潔與抗齲力下降、含糖食物等三大原因造成。
如果夜間睡前不刷牙漱口,白天進食後遺下的食物碎屑與殘渣就會積存於齒縫和牙齒溝裂內,成為細菌生長繁殖的溫床。此外,由於夜間口腔咀嚼與語言活動停止,唾液分泌也大大減少,造成口腔自潔功能的減弱,更有利於細菌的大肆繁殖,發酵產酸腐蝕牙齒。
要養成每日“飯後必漱”,每晚睡前用牙膏刷牙的習慣,這必將使你終生受益。當然,經過一夜安睡後,晨起再用牙膏刷漱一次,會令牙齒更加潔白光亮,口氣清新,使你精神煥發地開始新的一天。
2.使用大頭牙刷,用力橫刷
毛束密集的大頭牙刷,粗、硬、密的毛束,加上靈活性欠佳的大刷頭,使它難以清潔牙齒間隙和隱蔽面,清潔效果反而下降。同時,用力橫刷易使牙頸部由於機械磨耗出現楔狀缺損,並導致牙齦損傷、牙齦萎縮。
3.刷牙無所謂時間長短,只要刷了就行了
正確的刷牙應涉及每個牙齒的每一個面,要“面面俱到”。例行公事式的匆忙刷牙肯定無法達到這一目的。
此外,牙膏除有按摩清潔作用外,尚有殺菌和其它的多種保健功能,牙膏與牙齒接觸不充分,接觸時間過短,將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作用。例如,某些牙膏中含有防齲功能的氟元素,為使牙膏中氟元素能充分釋放出來,每次刷牙時間最好在2~3分鐘,以便使牙齒處在較高濃度的氟環境下,提高其表面的抗脫鈣、防齲能力。
4.牙刷“超期服役”,用後隨便放置
通常人們都認為牙刷壞了才要更換,其實,牙刷刷毛變形或使用3個月左右就應更換。有專家對使用1個月的牙刷進行檢測,發現有大量致病細菌。這些潛在的細菌隨時可以由破損的口腔粘膜和齲齒等環節侵入人體,引起多種疾病。
另外,用後放置不當,如刷頭朝下置於杯中,這也是不少人的習慣。正確的做法是:刷牙後,應以清水反覆沖洗牙刷幾次,甩幹刷毛,將刷頭朝上放置於通風處。
5.飯後馬上刷牙
飯後刷牙本來是一個好習慣,但有些人飯後馬上刷牙,甚至有的人不管吃了點什麼都要刷牙,這樣反而不利於牙齒健康,用餐時吃的大量酸性食物會附著在牙齒上,使牙齒表面的牙釉質軟化,甚至與牙齒軸層中的鈣、磷分子發生反應,將鈣、磷分離出來,牙齒會變得軟而脆。此時刷牙會破壞牙釉質,損害牙齒健康。
小貼士:注意刷牙水的水溫
牙齒適宜在30~36℃下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如果長時間使牙齒受到驟熱或驟冷的刺激,不僅容易引起牙齦出血和痙攣,而且會縮短牙齒的壽命。
尤其是中年人,由於牙面磨耗和牙周萎縮,牙本質暴露,牙齒易出現敏感症,遇冷熱酸甜就感到牙齒痠軟。反覆的過冷、過熱的刺激,會導致牙髓炎,損害牙齒的健康。用溫水漱口刷牙,可避免這種刺激,減少牙髓炎症的發生。
刷牙方法有哪些
刷牙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刷牙方法都有一定的特點,也僅適用於不同年齡和不同個體情況,如兒童的動作比較遲緩,且缺乏耐性,不能應付複雜的刷牙技巧,應教他們使用比較簡單的刷牙方法。至於傷殘人士,可能需要採用刷柄設計經過修改的牙刷,方便抓握,或使用電動牙刷。
人們習慣採用的橫刷法弊病較多,但如加以改進,也可變成一種較好的刷牙方法。任何一種好的刷牙法應當簡單易學,清潔牙齒效果好,不損傷牙體和牙周組織。
能否良好地掌握刷牙方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手的靈活性。雖然每個人刷牙的手勢有巧拙之分,但只要給予充分誘導,一般人都能有效地使用牙刷清潔口腔。刷牙方法與牙刷的品種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這裡主要介紹普通牙刷的刷牙方法。
2.正確刷牙:保護好牙齒的關鍵(2)
1.生理刷牙方法
方式:牙刷毛與牙面接觸,刷毛頂端指向冠方,然後沿牙面向牙齦輕微拂刷,類似咀嚼纖維性食物對牙面的摩擦動作。
優點:這種方法能清潔牙面和刺激牙齦組織的血液迴圈,增進牙周組織健康。
2.比斯刷牙法
方式:洗刷唇舌面時,刷毛與牙面呈45度角,刷毛頭指向牙齦方向,使刷毛進入齦溝和鄰間區、部分刷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