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93年,香港影市出現嘉樂(嘉禾旗下院線)、金聲、新寶、永高、東方(黃百鳴成立)五大華語院線混戰局面,看似熱鬧,實則積弱,早已不復香港影業經濟支柱的龍頭地位。反觀取代香港院線成為當時港片主要投資者的,居然是來自臺灣的八大片商!客觀而言,之所以出現臺灣片商在香港反客為主的形勢,除了新寶衝破三大院線封鎖,充當“引狼入室”的中介者之外,還因為當年內地、港、臺三地影業正值整合打通的“大時代”……臺灣當局允許臺灣片商赴內地拍攝外景,臺灣投資商則更願意支援香港製片商北上,為他們做“開荒牛”。
於是,自1990年起,華語電影業湧現了大量臺資港片及合拍片……
1992年前後,劉德華的天幕、李連杰的正東、王家衛的澤東相繼創立,這些大大小小的製片公司的幕後金主便是臺灣片商。對於投資港片,臺灣片商十分慷慨,只要香港製片人提出個故事題材和列出明星陣容,他們就可能先拿出上百萬(甚至更多)現金來買這個計劃(俗稱“買片花”)。如此做法,對於香港影人自然好處多多,比如王家衛就倚靠張國榮、林青霞的全明星陣容和改編金庸武俠的“計劃”,騙來臺商的上千萬投資,開拍《東邪西毒》。
正因為賺錢實在容易,令香港多數電影人不僅自信心空前膨脹,更打定主意在九七前狂撈一筆。怎料還未到迴歸之年,香港電影已經自食惡果。1993年前後,跟風濫作橫行,題材型別單一,票房一路狂跌,但拍攝成本卻因明星片酬暴漲而不斷增加……這一番惡性迴圈下來,饒是臺商資金再充裕,也架不住收入與投資長期不成正比。1993年5月,臺灣八大片商與香港電影從業員協會就如何抑制港片製作成本、壓低演員片酬進行協商,其中特別提及“目前共有250多部臺資港片未如期交貨”。事實上,在當時那種環境下,“爛尾”投資根本難以計數,即便能夠完工上映,港片亦無厚利可圖;因為自1993年開始,市道已經大變!港片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三十年如一夢 港片興衰秘史(3)
首先是臺灣市場不保。臺商因港片利薄逐漸減少投資;臺灣政府亦於1993年開始放寬對西片及日本電影的複製數量限制,以減低本土市場對港片的依賴程度。九七之後,美國八大電影公司更以強勢產品和行銷手段將臺灣電影市場幾近壟斷,港片已很難再分得一杯羹。
其次是內地市場難進。由於90年代初臺資港製內地供景的合拍片風潮太旺,合拍片及協拍片數量遠遠超過電影局規定,還有《藍風箏》、《誘僧》等合拍片違規操作,導致內地於1994年釋出加強管制合拍片的規定。而這一舉措對於正值困境的香港電影業而言,無疑雪上加霜。
第三,東南亞市場失守。90年代中後期,馬來西亞及泰國經歷貨幣風潮,更有亞洲金融危機作亂,經濟不景氣,加之港片中仍有賣埠保證的名導明星亦日見稀少。終於令曾經是港片最重要市場的東南亞不但不再購買“片花”,甚至對已經制作好的港片成品也漸失興趣。
第四,遭遇影碟及盜版衝擊。從錄影帶到LD,從VCD到DVD,影片放映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院線雖然因此愈發蕭條,所幸影人還可轉而藉助影碟市場盈利。但隨著盜版日益猖獗,香港與世界各地電影業一樣,都遭受重大打擊。
第五,本土市場遇險。正所謂兵敗如山倒,港片繼喪失大半外埠市場之後,本地市場亦遭遇好萊塢入侵。1993年《侏羅紀公園》在香港創下6000萬票房,打破之前港片連莊本土幾十年票房冠軍的神話。隨後西片年年壓境,港片節節敗退,迄今這一局勢仍在繼續。
既然香港觀眾愛看西片勝過港片,院線商也只好見風轉舵,不但縮減投資港片的資金,還將原本放映港片的部分影院改放西片!更有甚者,90年代後期,隨著黃百鳴的東方院線停辦,陳榮美“雙線聯映”(新寶、金聲)旗下不少影院停業改建成商場,鄒文懷的嘉禾亦放棄香港影院的經營業務,則標誌著曾經主宰香港電影業的院線制宣告瓦解。
少了本地院線商和臺商(包括東南亞)的資金支援,香港電影的處境愈發艱難。尋找新的金主繼續投資港片,轉戰新的市場行銷港片,成為當務之急。在這期間(1993…1999),儘管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黃志強、于仁泰、周潤發、李連杰、成龍等港片棟樑相繼遠赴好萊塢發展,香港電影從業人員又面臨青黃不接、後繼無人之憂,但港片創作卻並未因此陷入困境……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