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4 / 4)

小說:香港電影演義 作者:緣圓

偉、陳可辛的“UFO”,王家衛、劉鎮偉的“澤東”,杜琪峰、韋家輝的“銀河映像”,甚至陳嘉上、陳慶嘉的“仝人”,文雋、劉偉強的“最佳拍檔”,查傳誼、鍾繼昌的“得意製作”……都曾致力於維持港片水準,並有所突破。由於港片正值低谷,他們固然追求個人風格和藝術品味,卻也必定進行精密的商業計算,否則又怎對得起來之不易的投資?

隨著九七回歸的大勢所趨,尤其是“西征夢”收效甚微之後,香港電影人亦開始重視越來越開放的廣闊內地市場,於是紛紛“北上”,希望能為日益低迷的港片尋一條生路。吳宇森、徐克、陳可辛甚至藉助內地投資,打造國際化大製作《赤壁》、《七劍》、《投名狀》,形勢似乎大好。

目前港片進入內地影院通常有兩個方式,一個是作為“二十部引進片”;另一個是與內地影廠及發行公司合作,變為“合拍片”。不得不指出,為了遷就內地電影審批制度和內地觀眾的口味,香港電影人收斂起了以前嬉笑怒罵的姿態,甚至停止了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探索。一些電影甚至採用雙版本做法,《無間道》、《豪情》(內地改名為《天羅地網》)、《黑社會》(內地更名為《龍城歲月》)的內地版結局和部分內容居然和港版完全相反!

對於這種委曲求全的做法,很多影迷都表示不滿,但對香港電影人來講,雖然無可奈何,卻也是多年來順應市場的自然反應(近30年來,香港電影公司為應付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電檢,一直遵命修改和搞雙版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