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再是停留在人力操作。
過去普通家庭主婦用單錠機器紡紗,一晝夜才紡出幾兩紗,一個月積攢的紗最多能織五六匹棉布。這種模式下,只適合自家種植少量的棉田,織一些土布大部分自家穿,少部分向市場銷售補貼家用。
而幾十錠、上百錠的紡紗機,一臺機器一天內紡出來的棉紗,可能會達到十多斤以上,足以同時向數臺織布機提供原料。
因為,紡紗技術的飛快發展,天津的紡織業開始比江南地區更具備競爭力。光是天津地區,就開始擁有5萬名紡織工人,擁有紗錠100多萬錠,棉紗加工能力達到每年加工2500萬斤。如果全部織成棉布,足以織造800萬匹。不過,特區自身織布產能只能生產500萬匹,剩下的棉紗銷售給周邊地區,帶動了周邊地區家庭織布規模的發展。
紗錠的增多,令紡紗產量驟增。
棉花去籽、織布等等上下游產業,出現了發展瓶頸。
歷史上,英國是因為發明了“飛梭織布機”,導致原始的紡車供應棉紗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而天津特區的紡織工業的發展軌跡卻是不同,是由於“珍妮機”這種多錠紡紗機器的出現,導致了棉紗產量過剩,為了消化棉紗的產能,增加棉布生產效率,從而發明了“飛梭”式的織布機。
飛梭織布機,比起傳統的織布機,生產效率更高。普通的織布機,一名熟練的織戶,一天才能織一匹棉布。而飛梭織布機,則可以一名工人,一天只能織3~5匹棉布。
紡紗、織布技術皆獲得了大幅度的增長後,棉花的去籽加工,則成為了老大難問題。中國�